民间有句俗话: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初闻时,半信半疑。信的是老辈人的经验之谈,自有道理;疑的是三岁小屁孩的表现,怎可预测其成年后的人生?
随着阅历的增长,再咂摸这句俗话,觉得具有普遍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定型在儿童三岁至七岁间。“三岁定八十”中的“三岁”不是定数,是指三岁以后的那个年龄段,后半句“七岁看终身”作了匡正。儿童个性显露也自然始于这个年龄段,有例为证。
笔者曾在一个外地剧团工作,与老演员杜家为邻,目睹杜家三个男孩长成。初见杜家老大,这孩子刚从外婆家回到父母身边,准备上学。老大与家人生分,寡言少语,是个“闷葫芦”。二子、三子尚未开蒙。邻家女主人溺爱三子,只要听见他哭声,立刻冲出家门,抚慰道:“我的乖啊,是谁欺负你的?”明明是三子和同院孩子玩“官兵抓强盗”,奔跑摔倒,见母亲呵护,他便赖人家推他摔倒。站在一旁的二子见状纠正:“妈,不是人家推的……”要是二子不在现场,老杜妻定会斥责那个被指认的倒霉孩子,甚至吵到人家门上。老杜妻把三子娇惯成“碰哭精”。
剧团的排练房与家属区没有隔断,只要锣鼓响起,院里的孩子便涌向排练房看热闹,唯一例外的是杜家二子。笔者当年留意观察,二子从不涉足排练房,还不与同院孩子扎堆。上学后,手不释卷。笔者预言:二子将来必是剧团孩子中第一个大学生。一言中的,二子后来考取一所名牌大学。
再看这三个孩子成年后的状况。老大厌学,初中毕业后去了一家建筑公司当小工。从小工到瓦匠,从瓦匠到工头,从工头到老板,经营着一家混凝土预制品厂。当初,老杜夫妇还羞于在人前提及老大。而今,逢人就夸,说老大成家立业不要父母操心,发达了不忘贴补父母兄弟。二子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留洋深造,后来定居美国,自然也成了老杜夫妇的骄傲。至于那个“碰哭精”,幸亏当地安置政策,当兵退伍后进了父亲的文化系统,却无擅长可言。婚后“啃老”不说,还劳燕分飞,各自重组家庭。丢下的那个孙子成了老杜的“小四子”。
通观这三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他们幼年塑成的性格因子所发生的作用。再引一则“糖果实验”的研究资料,似乎更有说服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曾找来数十名4岁的孩子,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颗糖果,告知糖可以吃,但过了1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多得一颗。研究人员说完离开,三分之一的孩子当即就吃。剩下的孩子则用尽了各种方法坚持着不吃,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抓头挠腮,有的趴在桌上自言自语……其间,又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不住,吃了糖果。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最终获得两颗糖果的孩子只占三分之一。14年后,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这批孩子,发现不同反应的孩子长大后差异很大。当年能抵抗诱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社会适应能力很强,自信有主见,学习出众,在追求目标时也和小时候一样能压抑立即得到满足的冲动。而那些马上吃掉糖果的孩子,成年后缺乏自信,表现平平,而且和小时候一样不易压制想立即得到满足的冲动。
“糖果实验”和杜家三个孩子的成长案例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共同印证了“三岁定八十”之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