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喝上同等优质水
在泖港镇彭家村,58岁的陆德永在自来水营业厅缴费时不停地对工作人员说,“现在的水好多了,清爽,有点甜,不知道是啥原因?”工作人员告诉他,自去年年底,泖港地区的居民就喝上了小昆山水厂输送过来的自来水,这种自来水是经过深度处理的。
城乡居民喝上了同等优质的自来水,浦南地区自来水与城区“同价不同质”成为历史。事实上,供水集约化改变的不仅是水质,并网后,一旦碰到有的地区水源地水质不稳定、水质污染等突发情况,涉事地区不需要断水,自来水公司可以迅速通过互相连通的供水管网,调配其他地区的水源实现不间断供水,从而保证全区城乡供水安全。
深度处理工艺攻坚克难
在松江,自来水实现深度处理要过三道坎:关闭镇级水厂、新建深度处理工艺水厂和改造原有自来水厂。2008年12月,小昆山水厂一期20万立方米/日建设工程开工,成为市郊首家采用深度处理工艺的新建水厂。
“要实现水质深度处理,最大的困难出现在对原有区级自来水厂的工艺改造上,”松江自来水公司总工程师陶明说。以松江自来水公司二水厂为例,要增加深度处理工艺,至少须10亩以上土地用于建设泵站、臭氧接触池、活性炭过滤池、变电站等配套设施,但由于地处中心城区,二水厂周边已无多余土地可使用。
如何完成改造?经过科学论证,技术人员制定了一套集纳式改建方案。臭氧发生车间、臭氧接触池建立在原有处理流程中间的空地上;改造原有沉淀池,腾出1/3的空间用于建造活性炭过滤池,原有沉淀池加入斜管,降低水的浊度;在制水工艺中,选择水流向上时添加活性炭。最终,这些工艺的选择不仅没有新增用地,还节约了75%的用电。
七条“蛟龙”过江创纪录
由于供水网络涉及全区各个街镇,松江在供水集约化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着面积大、地质构造复杂等重重困难,而其中最大的困难是自来水管网穿越黄浦江施工。
斜塘、横潦泾、黄浦江,天然河道将松江分为浦南、浦北。在距离江底平均5米深的地下,通过拖拉管技术排管,管道穿越黄浦江,经过深度处理的自来水才得以从浦北输送至浦南石湖荡、新浜、泖港、叶榭等地。整个供水集约化工程中,一共有7条“蛟龙”横穿黄浦江、斜塘等江河,过江管道总长约3748米,最粗管径达70mm,创下市郊供水过江管道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