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剑河的波光而来,随着飘舞的雪花而逝。
一年前的一月八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英年早逝。一年来,黄大年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他的故事点燃无数心灵,激励着无数人奋力前行……
朝着大树生长
马国庆,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黄大年的“大弟子”。黄大年去世后,吉林大学启动“培英工程计划”,选拔校内青年拔尖人才,到国外顶尖大学,与顶尖专家开展合作,培养造就一批黄大年式人才。马国庆是首批入选者。
“黄老师就像一棵大树,我们就像是枝丫。现在,大树倒下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长成大树。”
黄大年逝世后,他还有18名学生没有毕业。这一年,在学校的安排下,这些学生都没有更换导师。在马国庆等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都在按照黄大年安排的研究方向,参与相关项目研发。
2017年地探学院有6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黄大年的学生占了2个。
这一年,按照黄大年生前设计的战略规划,黄大年团队的科研成果正一个个涌现。
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已在大庆油田创造了6700米井深的新纪录;
智能化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搭载平台已建成;
航空重力梯度仪工程样机研制重点研发项目已启动……
更多肩膀担当
殷长春,“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同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负责人。黄大年的突然去世,让殷长春万分震惊。痛失战友之后,殷长春扛起更多的责任。这一年,他不断与于平、马国庆等人交流,明确移动平台未来的发展思路。
殷长春说:“再有五年,中国的航空地球物探勘探技术就可望获得实际应用,黄老师的梦想将得以实现。在此之前,我们要拼命努力!”
一年来,吉林大学组建了“黄大年创新团队”、建立了“黄大年实验室”,成立了“黄大年创新试验班”,并专门组织孙友宏、林君、刘财等专家,分别从仪器、装备、方法等三个方向支持黄大年团队项目攻关。黄大年科研团队也补充了新的力量。
一棵大树倒下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据新华社长春1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