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全球精英
荧屏科技类节目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去娱乐化”的政策导向。
上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荧屏科技类节目自然不该缺位。继去年的科普节目《未来说》汇集八大名校学生聚焦科学之后,今年的《少年爱迪生》更是吸引了3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位怀着科学梦想的少年踊跃报名,其中不乏发明小达人,美国华裔少年饶帅利用美国国立癌症数据库加上计算机技术开发出“预测”肺癌患者诊疗手段和生存率的“智能医生”;澳大利亚10岁华裔少年尤马作为全球最小的手机APP开发者,已开发制作了六款APP;山西少年王文鹤去年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金奖,这次带来了他设计的人体外骨骼系统……
央视正在播出的《极客出发2》吸引了来自全球24所顶级名校的挑战者,其中不乏哈佛、麻省理工、清华、复旦、耶鲁、斯坦福等校的高才生。他们把无人车、人脸识别、隐身衣、脑控等真实产品、科创项目介绍给观众,让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观众大开眼界
《未来架构师》《我是未来》《机智过人》《加油!向未来》《极客智造》《奇幻科学城》《机器人争霸》等节目纷至沓来,科技+演讲、科技+悬念、科技+实验、科技+造星、科技+教育……“科技+”正在成为电视节目不断创新的富矿,仅央视科教频道今年就将推出《解码科技史》《创新一线》《飞向火星》《智能中国》《科学总动员》5档科技类创新节目。
央视近日开播的6集纪录片《创新中国》是世界上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电视节目,该节目用高科技“复活”了四年前病逝的配音名家李易的声音,让他“继续”解说纪录片。《我是未来》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已灭绝的猛犸象走上了舞台。能歌善舞的机器人、能听懂人类语言的各种电器、能帮助人类“再次行走”的脑机接口设备……通过荧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让观众大开眼界。
介绍最新成果
湖南卫视的《我是未来》推出了最酷炫的科技成果,深圳卫视的《极客智造》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科学进展。刚在央视落幕的科学节目《机智过人》更为亮眼,它以“人机比拼”形式,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和最新成果,包括人脸识别、声纹模拟、机械臂、无人机、步态识别等。NBA球星林书豪和通过识别系统利用传感器控制的机械臂,谁是投篮命中率更高的“三分王”?装了“大脑”的无人机,能否躲过世界冠军鲍春来的大力扣杀?节目借助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队”的人才智库组建了“科学智囊团”,以“最强人类”来对决顶尖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观众看后大呼“精彩”。
热播的科学节目还显示出了国际范儿,不少节目请来了世界科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如《我是未来》请来了“无人机教父”拉菲罗·安德烈;《未来架构师》请来了《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图灵奖目前唯一的华人获奖者姚期智教授加盟了《机智过人》的“机智见证团”,该节目还出现在纽约时报广场最具标志性的大屏幕上……这些科学类节目在国外社交网站上引发了强烈关注,一期节目相关视频播放量往往破百万。
本报记者 俞亮鑫
记者手记
仰望星空
唯恐拖收视率的后腿,小众而高冷的科学类节目荧屏一向很少触及。《少年爱迪生》制片人王宁认为,只要能找准社会热点,科学类节目也能变成“刚需”。《少年爱迪生》关注教育问题,收视就不错。《我是未来》总策划杨晖说,科技类节目留给制作团队的空间很大,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选题。
千万不可低估广大受众的文化、科技兴趣,近年来文化、科技类节目渐成热点,足以证明这一点。科学节目渐热有不少原因:国家对科技的扶持,荧屏对“泛娱乐化”的抑制,人们对新科技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一些科学节目还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这更让人充满好奇心和敬畏感。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