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强委员认为,人口信息、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是医疗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要使医疗信息数据充分发挥其在疾病诊疗、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各级医疗机构和服务之间的信息动态流动、共享非常重要。“目前,上海市在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区域诊疗信息的共享。然而,这种信息共享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需要以机制化、规范化的方式推动不同层级之间医疗数据的共享。”
在叶强委员看来,上海市三个等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分别由区、市卫计委及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负责,多元的管理主体使得医疗数据的共享与协同存在一定的障碍。“上海市各级医院和医疗数据平台的数据双向共享受阻,存在医疗信息‘孤岛’现象。”叶强解释,上海市卫计委拥有自己的健康网站,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则搭建了“医联”平台。在医疗数据的传递与共享上,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医联”平台与上海市16个区的医疗数据,都上传到了市卫计委健康网络平台。三级乙等医院和一、二级医院的医疗数据信息掌握在市、区两级卫计委手中,所有信息可以在医院坐诊时通过上海市卫生局的网站共享。但在实际运作中,申康管理的38家三甲医院,以及区级医院的诊疗数据都上传了,但区级医院的医疗数据并未回流至申康医院搭建的“医联”平台,使得1+1+16(市卫计委+医联+16个区)的数据传动,在市卫计委与“医联”之间变成了单向,未能实现医疗数据资源的双向开放和上下共享。
叶强强调,基层医院的首诊、二级医院的后续诊疗数据及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死亡数据,对于三甲医院非常重要,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所制定的治疗方案能让病人存活多久,如果无法知道该数据,三甲医院就不能追溯自己的治疗方案是否合理,对于三甲医院了解某些病人转诊后的治疗效果、进行病后随访及相应的医学研究是非常不利的。
他建议市政府将医疗信息共享作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各级医疗信息化责任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将各主管部门及其主管的诊疗平台的协同与沟通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医疗健康信息在不同层级医院、医疗健康平台之间的共享与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