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掉的记忆
“人生的遭遇哪是人能估算的?”这是戏中屈中恒在给儿子的信中说的话。1949年,有这么一群人,离开故土,来到宝岛台湾,落地生根直到今天。《宝岛一村》就像是一座活的博物馆,陈列着族群迁移的历史,演绎着一个个普通人的乡愁故事。
屈中恒、冯翊纲和宋少卿从小都在眷村长大,对眷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却无法阻止眷村被拆除。冯翊纲的家被拆的那天,他特意回去,落寞地捡拾了一片瓦片带走。是《宝岛一村》的舞台让他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我的家虽然没有了,但每次走上《宝岛一村》的舞台,装好布景,灯一亮,我就觉得我又回到了家,我的童年和少年记忆又多‘活’了3个小时。”
《宝岛一村》的传统是每场演出完毕给观众发包子。丁乃竺坦言,刚开始演出时,最头疼的就是找包子。第一年发的是冷冻包子,后来才给观众送上了热气腾腾的包子。首演前,丁乃竺看到后台簇新的服装,突然蒙了,那个年代这些人怎么可能有新衣服穿?丁乃竺赶紧带着一帮同事趴在地上,用砂纸、茶叶、咖啡等现场将服装做旧,这才保证了现场的舞台效果。
离不开的舞台
首演至今的10年里,在戏里饰演冯翊纲老婆的演员就有五六个,这3个男人却有一个约定,谁都不能说不演。冯翊纲的唯一“缺席危机”发生在去年7月2日,临上场前他就有心肌梗塞的预感,制作团队也做好了随时落下大幕的准备,可最终他还是坚持演完了。以往谢幕时,3人的距离都比较远,这一次,屈中恒和宋少卿心照不宣地紧紧贴着冯翊纲,生怕他在舞台上倒下。下场后,剧组立即用道具轮椅将冯翊纲送往急救室手术,这才转危为安。
一个他乡成故乡的故事,就这样被3个人演绎了10年。冯翊纲在戏外专门为10年来参与过《宝岛一村》的演职人员们做了一个纪念章。他说:“为了剧场、为了艺术,我们永远忠诚勤劳。”这是《宝岛一村》的10年故事,未来,眷村的故事还将继续讲下去…… 见习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