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回来了
夏日炎炎,大世界一楼中央舞台前人头攒动,二楼连廊处也早早地挤满了观众。曲艺名家王汝刚、李九松、高博文,戏曲名家赵志刚,表演艺术家梁波罗、俞洛生、张名煜、任广智、陈少泽、郑毓芝、刘安古,配音名家曹雷、张欢、孙渝烽、赵兵,朗诵艺术家陈醇、刘家祯等齐聚大世界,成了市民“战高温”的理由。
台下,背心早已湿透的八旬林老伯,眉开眼笑地听着王汝刚和李九松相互“抬杠”。他清楚地记得,大世界早先的门票是两角五分,他每个月都要来一两次,“以前好玩好看的东西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呢。”在二楼打伞遮阳的彭阿姨是冲着梁波罗和赵志刚而来的,她的老伴则在一旁手持单反相机“严阵以待”。
老上海们还带来了年轻的一代。在现场,一些00后、10后们看得目不转睛。
老演员回家了
舞台上的艺术家们百感交集。张欢从小就喜欢大世界里的哈哈镜。不过令她印象深刻的则是一个美国明星的大世界情结。1990年,第三届上海电视节举办时,风靡一时的美剧《神探亨特》中麦考尔的饰演者斯蒂芬妮·克拉默受邀来沪,她在与张欢交流时表示很想参观大世界。遗憾的是,因活动太忙,克拉默最终没有来到心心念念的大世界。张欢说,人生地不熟的美国人“指名道姓”地想要来大世界,可见大世界的影响力。
著名滑稽戏演员王汝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在这里演出的场景,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哄堂大笑声。他说,大世界是艺术家的摇篮。曾经,上海的每个剧团每年都要在此演出3个月,吸引流动性大的观众对剧团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如果某台演出一直冷冷清清,演员就会被大世界“黄牌警告”甚至“要求整改节目”。
于是,大家各显神通。王汝刚说,以前大世界四楼的场子很冷清,因为观众不愿往上跑。运营方就请了一位滑稽戏演员来提升人气,这位演员用口技和算盘模仿火车的声音,美其名曰“火车开进大世界”,楼下的观众听到楼上传出火车声不免好奇,马上,那个四楼的场子就被“盘活”了。
老品牌要擦亮
“回家”是为了再出发,艺术家纷纷为老品牌支新招。前不久,王汝刚携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在大世界办起了沪语节,邀游客唱上海山歌、讲上海闲话、做弄堂游戏、欣赏滑稽戏,以此推广海派文化。看到游客乐在其中,他决定继续打造互动性更强的沪语节。他还想了一个点子:让大世界工作人员试着用上海话为大家服务,“一走进大世界,人人都讲上海话,把这里打造成沪语天地”。
高博文在大世界“孵化”的评弹《高博文说繁花》,让年轻人有机会围着八仙桌听作家金宇澄讲上海故事,品着三弦和琵琶的江南味,最终恋上评弹的“好滋味”。这次“回家”引发了他继续向年轻人传播评弹的激情。
曹雷则以古琴伴奏版朗诵《爱莲说》展现了“跨界”的决心。曹雷表示,要把古文或苏州话“翻译”成不同年龄或地区观众都听得懂的语言,让打破壁垒后的朗诵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
本报记者 肖茜颖
马上评
老品牌需更多新招数
大世界之所以成为让人念念不忘的“金字招牌”,是因为它永远新鲜炫酷“好白相”。在上海这座永远走在潮流前端的城市,大世界犹如点睛之笔,是城市活力的一个缩影。
王汝刚说,当年的大世界,不仅是观众看“哈哈镜”赶“时髦”尝鲜的潮流地,也是艺术家的摇篮、名角儿的试金石。那时候,进大世界“门槛”虽不高,但要站成“定海神针”却需要真功夫。“留不住观众,场面冷冷清清,别说演员自己冷汗直冒,大世界也会给出‘黄牌警告’。”现如今,老品牌要重振雄风,若不拿出与这座城市相匹配的创造力,恐怕也会被市场“黄牌警告”。
老品牌要焕发新活力,躺在辉煌的“老底子”上远远不够,搞非遗活态传承、打传统怀旧牌也好,请老艺术家表演也罢,新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承,需要更多“新招数”。
邀请在这方舞台上成名的艺术人“回娘家”,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大世界究竟为谁而办?为市民、为老百姓,那就要“打开大门,广邀贤才,不拘一格,妙招迭出”。多听听普通百姓的评价和建议,才有可能常办常新,保持活力。新民晚报是一张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我们在这方面愿意尽一份责任。
衷心希望大世界能够继续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品牌。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