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市民政局、市双拥办获悉,近年来,申城不断加强拥军优属工作,大力开展“关爱功臣”活动,服务支持部队改革建设,营造崇尚英雄、尊崇军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像古美路街道这样的“双拥(优抚)之家”已建近200个,年内将建成300个,覆盖上海城乡各街镇。
每户张贴“光荣人家”
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的上海,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城市不忘英雄。
今年初,市民政局、市双拥办制作了《拥军优属,军民同心》拥军公益广告片,在上海各大电视频道播放。元旦春节期间,全市双拥系统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慰问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残疾军人、现役军人家庭,并为4.5万余户家庭每家每户都张贴了“光荣人家”,送上党和政府的关怀,让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在上海这座“有温度”的城市中感受到更多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上海一如既往持续开展常态化多种形式的双拥活动。今年春节期间,市领导分别带队前往驻沪部队,向部队广大官兵、离退休老同志及家属致以诚挚的新春问候,还给部队官兵送去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以市政府名义,向驻沪部队伤病员和驻海岛部队指战员赠送春节慰问品,向驻沪部队赠送节日伙食补贴。各区主要领导深入驻地部队走访慰问,将节日祝福送到部队军营,有的区还召开了党政军迎春座谈会、团拜会、联谊会等,邀请部队领导一起共庆新春佳节。
与此同时,上海不断完善优抚政策法规,着力破解双拥优抚工作难点问题,切实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让子弟兵倍感温暖。
“红色护照”发给官兵
今年4月3日,在龙华烈士陵园举办的草地诗歌会上,上海正式启动了“红色护照”发放仪式。驻沪部队全体官兵可根据“红色护照”内所提供的场馆资料信息,前往指定场馆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后,各红色纪念场馆将以敲盖场馆纪念章的形式,为持证官兵在“红色护照”中留念,作为曾经守护上海、保卫上海、参与上海建设的见证。
长期以来,上海各界关心支持部队建设,大力开展“共筑强国强军梦,同心奋进新时代”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在今年“4·23”人民海军成立69周年期间,市双拥办和驻沪海军部队联合举办“舰艇开放日”“半程马拉松大赛”等活动。
上海现有各类优抚安置对象50万余人,其中享受国家和本市抚恤补助的优抚安置对象5万余人,服务对象分布广、诉求多、人群差异性大。市民政局积极响应民政部关于做好新时期优抚安置工作的有关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探索建立本市优抚安置社会化服务工作体制,广泛实施“关爱功臣”项目。据统计,仅2017年,“关爱功臣”项目就开展了1760个主题活动,访谈(走访)了50395户优抚安置对象,提供了21万人次的精神关爱和生活辅助服务。
帮助解决特殊困难
上海各区、街道、乡镇在为优抚对象提供带有共性的服务项目之外,还注重帮助解决特殊困难。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为功臣们开展“圆梦夕阳”活动,向每一位优抚安置对象征集“梦想”,动员社区各个层面来认领这些“梦想”。有几对年事已高的优抚对象夫妇,为当年结婚时未拍婚纱照而感到遗憾,社区一家影楼得悉后,当即表示愿意认领,并精心为这几对老人进行圆梦服务;有些优抚对象身边无子女感到孤独,华东师大的学生主动“领梦”,时常到这些老人家中聊天解闷……
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公益组织“宝善公益”从建立之初,就将关心帮助社区功臣作为重要任务。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该组织和街道合作拍摄、首映了街道拥军优属主题微电影《勿忘》,编撰了关爱功臣·优抚暖心故事汇编新书《勿忘》。
“一站式”医疗服务是每个优抚对象的梦想,今年,嘉定区20所医疗卫生机构与优抚对象无缝对接,帮助他们实现健康梦想。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