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光源“照亮”科研之路
郜阳
■ 俯瞰上海光源,8片异形双向弯曲的巨大旋转花瓣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昔探寻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是不可或缺的尖端仪器装备。在上海光源“诞生”之前,中国科学家只能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上借“光”参与最前沿的科技竞争,难以大展身手。

  今2009年5月,上海光源正式向用户开放,中国科学家们在自己家门口就能用上同步辐射的“神奇之光”。运行开放近10年来,上海光源的主要技术指标始终处于同类运行装置的国际先进水平,极大地支持了我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等学科的发展。

  本报记者 郜阳

  2004年12月25日的新民晚报头版,一则仅300余字的消息让中国的科学家们为之振奋:“上海光源”在张江开工建设!记者董纯蕾在文中写道:从这里射出的,将是我国信息、医药、材料、环境、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崭新“曙光”。

  董纯蕾还记得,上海光源竣工前一晚的探班,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上海光源总经理助理戴志敏带她进入中央控制室。戴志敏自豪地说,这里是探索科学真相的圣地,上海光源好比一台多用户的超级显微镜,是照亮微观世界的“神奇之光”!

  早在1993年,丁大钊、方守贤、冼鼎昌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提出建议“在我国建设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1994年,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当时的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提出了“关于在上海地区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议报告”。1999年,国家发改委为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预制研究立项。2004年,上海光源工程破土动工。历时52个月,按期建成。“以世界同类装置最少的投资和最快的建设速度,成为国际上性能指标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这是2010年1月19日上海光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时得到的一致评价。

  上海光源,被亲切地称作“鹦鹉螺”。在正式向用户开放后,上海光源实现了高效稳定运行,用户成果突出。借助上海光源,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团队探索出天然气直接转化利用的有效方法;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丁洪研究员发现隐藏了80余年的“幽灵粒子”外尔费米子……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光源执行课题万余个。来自全国各学科领域的2万多用户,利用上海光源显著地增强了科研竞争能力,已发表论文4000多篇,在各专业领域内具有高影响力的论文约1200篇,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目前,上海光源后续工程建设已启动,到2021年将拥有近40条光束线站,极大提升和拓展上海光源的综合实验能力与用户支撑能力。随着同步辐射光源与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的不断集聚,上海张江将建成世界级的光子科学中心,成为照亮世界各国科学家“科研之路”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基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家装专版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专题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爱登堡电梯:创新带来超越
气温骤降速行动 助老帮困送温暖
上海光源“照亮”科研之路
唱响徐汇购物品牌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美国版上海新闻A05上海光源“照亮”科研之路 2018-12-07 2 2018年12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