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晚,杭州一小区里,一位怀孕七个月的孕妇掉进小区窨井,经抢救无效死亡。“井盖咬人”事件再现,而且是一尸两命的惨痛代价。
小区内的井盖,由开发商安装,由物业进行管理、养护、维修。在这桩悲剧中,两者或许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媒体报道,此井盖是“草坪井”,行人走过无碍,但无法承受汽车反复碾压。就是这样一个“脆弱”的井盖,却被安装在了小区道路上。其次,小区居民在采访时提到,今年5月也发生过井盖破损。物业为何没有引起重视,加强对其他井盖隐患巡查?
这则新闻,虽不是发生在上海,却引发网友极大关注,因为井盖“遍地皆是”,危险“无处不在”,每个人都自然而然联系到自己的安危。同时,井盖就像一面“照妖镜”,能轻易“照”出城市管理当中的漏洞。
上海的井盖一度也曾面临“九龙治水”,寻主难、修复慢等情况。多年前,得益于“12345”市民热线的推动和城市网格化管理,很多区的井盖都由市政部门“托底”,可在接到投诉半小时内抵达现场,消除安全隐患。一些区还曾探索在井盖下面加装防坠落板。
但杭州的这起事故,却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小区井盖这个“盲区”。大马路上的井盖由国企和市政部门管理,受群众监督且权责分明。小区井盖难道只能依赖物业公司的“良心”吗?
当下,物业纠纷已然成了一种新的“城市病”。去年有报道称,上海每年物业纠纷案件有约2万起,进入基层法院立案的纠纷呈现激增趋势。我所居住的小区,楼道内隔三岔五会出现各种“大字报”“万言书”,痛斥物业和业委会的各种“勾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深深为小区里包括井盖在内的各种公共设施担忧。
同时,我也认为,在一些“基层社会治理”不到位、不完善甚至问题频出的社区,对类似井盖、安保等可能涉及居民人身安全的设施,上级主管单位和地方行政部门要负起监督、托底的职责,绝不能因为一堵围墙,就把该承担的“责任”都拦在了小区大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