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写在小剧场戏曲节落幕之后
~~~写在小剧场戏曲节落幕之后
~~~写在小剧场戏曲节落幕之后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既是实验池
又是多棱镜
写在小剧场戏曲节落幕之后
朱渊 赵玥
■ 越剧《再生·缘》演员游走在站立着的观众中表演
■ 瓯剧《伤抉》
■ 黄梅戏《玉天仙》
  黄梅戏《玉天仙》用当代理念和视角重新解读2000前的故事,瓯剧《伤抉》将电影蒙太奇手法嫁接到舞台完成叙事创新,梨园戏《陈仲子》则再度验证了精湛绝伦的表演拥有让“无聊”变有聊的“整容特效”。这方奇妙的“黑匣子”犹如一个实验池,让人们能看到各种创意碰撞后产生的物理变化;又似一台X光机,能照见所有的优势和不足,为戏曲创新发展之路点一盏灯。

  昨晚,随着新编京剧《青丝恨2018》在长江剧场的上演,2018第四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在沪落幕。从将信将疑到趋之若鹜,从小心试水到大胆投入,引入西方小剧场戏剧概念、以“呼吸”为名的上海小剧场戏曲节走入第四个年头,如人们期盼地那般,在掀起了传统戏曲新浪潮的同时,也激发了戏曲在创编、表演、舞美等各个环节的创新机能。

  创意迸射

  小剧场戏曲节的诞生就是为创新开道,在“呼吸”的名义下为传统戏曲当代表达解缚。在这份催动力下,戏曲从创编到表扬各个环节都被激活,从年轻演员到老戏骨各个梯队都被调动。实验越剧《再生·缘》揭开了看似圆满的孟丽君的“人生假象”,抛开世俗定义中的“大团圆”结局,以当代女性视角回看这个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的“女丞相”,虽有非凡才干和坚实心志,却最终还是无法突破传统束缚。为了让观众直面她的无奈、照见自己内心,剧场被以锡纸包裹打造镜面反射效果,演员游走在站立着的观众中表演,浸入式体验让你难以回避思考。

  被视作黄梅戏小剧场开山之作的《玉天仙》,虽无“壕”气的巨额投入和奢华布景,却有隐形“高配置”,三度拿下“曹禺编剧奖”的余青峰操刀、国家一级导演江瑶执导外,还特邀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为剧院最具潜力的青年演员夏圆圆保驾护航。作品循着《汉书》中的蛛丝马迹,以当代理念和视角重新解读了2000年前的“朱买臣休妻”的故事。

  原创昆曲《长安雪》将舞台置于晚唐的历史大变局下,无愁不老的仙子为爱情抛弃仙籍,满怀抱负的才俊堕落成疯狂恶吏,先锋理念带来人性的反思,昆曲雅韵则负责传递诗意。而梨园戏《陈仲子》中,表演艺术家曾静萍不但担任导演,还示范了真正“整容般的演技”,除了饰演“妻子”外,还负责“鹅”“蚯蚓”等各种奇奇怪怪的角色。

  照见不足

  当然,实验的本质为探索,并不保证绝对正确或是成功。“小剧场”除了激发创意外,另一功能则是“透视”,各色作品被放在同一“匣子”中展现和比较,能照见优势也能看到不足。耐人寻味的唱腔和细腻到骨髓的表演虽能引人入胜,但在选材和呈现上若能更照顾当代观众的观剧体验则更佳。蒙太奇的电影手法嫁接到戏曲舞台虽算新颖,但若能更有机地结合剧种本身的优势特点则更能让人信服。

  正如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所言,小剧场戏曲节既是一个实验黑匣子,让所有热爱戏曲的人将自己的创意呈现,帮助戏曲找到更多元、更现代的呈现;同时,它也是一面多棱镜,能帮助戏曲人看到各年龄段、各类型的观众对于作品的直观反应,找准本剧种在新时代的定位,摸索出一条在当下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小剧场戏曲节不是万能的,它给不出标准答案,但它却能为你树一面镜,看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点一盏灯,照亮未来或还不甚清晰的路。探索,永无止境。”本报记者 朱渊 赵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既是实验池 又是多棱镜
京剧其实很好玩
三个男人一台戏
美国版文娱/文体新闻A18既是实验池
又是多棱镜
2018-12-14 2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