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世界材料研究学会年会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颁奖典礼。这个在材料、物理、化学等多领域极负盛名的国际学术组织,将“年度优秀博士生奖”颁给了从世界范围内层层选拔出的33位青年人,仰志斌是其中唯一的亚洲获奖者。
他的丰富履历配得上这个奖项的分量:迄今发表SCI学术论文43篇(总影响因子达451),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总影响因子达152),包括在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3篇,在材料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3篇。“影响因子”是国际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它有力地说明了仰志斌论文的质量及其发表刊物的国际地位。
如果说论文只能代表理论水平,那么仰志斌所拥有的6项已获授权的专利,则充分证明了他的科研实践成就。比如他设计的弹性导电纤维,实现了能源补给形式上的突破———只要将弹性导电纤维应用于纤维状能源器件,通过编织组成光伏织物,便可以在阳光下对电子器件充电。
仰志斌研发出一种新型线状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经国家光伏检测中心认证,效率达8.45%,创下线状太阳能电池最高效率。普通的线状电容器不可拉伸,一拉可能就会断,他却设计出了可拉伸的线状超级电容器,并保证在其拉升75%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基本不变的充放电性能。为此,世界顶级期刊英国《自然》杂志以“研究亮点”做专题报道,国际化学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还专门举行新闻发布会,世界材料研究学会在其首页专门报道。
团队研究成果也有他的汗马功劳。仰志斌所在的彭慧胜课题组,曾专项研究“制备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及多节太阳能电池虽然转换效率高,但由于成本过高、制备过程复杂,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大规模使用。有机太阳能电池却因其低成本、容易制备、柔性等优点,而备受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关注。研究过程中,仰志斌找出了问题突破口“制备出厚度、形貌可控的薄膜”,为团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