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
2011年,迟焕祺接到了海洋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当时他已退役多年,想彻底告别赛艇,但思虑许久,还是答应了下来,因为骨子里终究难舍对水上运动的深爱。
打动迟焕祺的,并非队伍的超强实力,相反,当时龙舟队正处于瓶颈期与低迷期,他可谓临危受命。令他下定决心的,是海洋大学悠久的水上运动历史,和他个人的坚定理念——中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在高校。
■“变态”加练
初到队里,他因高强度训练与严厉作风,被队员在背后叫“魔鬼”,甚至“变态”。
龙舟队以前的训练强度不大,每周只在星期二下午训练。迟焕祺一到,就将下水次数增加到周二、周四、周日3天,每次2到3小时;每周四集体练力量,平时要求队员晚上主动去健身房做器械锻炼;冬天还要增加早训,每天早晨6时15分开始。
“队员们以为我不知道他们在背后说我,其实只是装糊涂。”迟焕祺笑言,“小龙舟是10个人划,大龙舟是20个人划。一人强,不代表这艘船能划得快,只有把十人之力,融合到一起,这条船才能划出高水平。”
■只是起点
接管龙舟队后,迟焕祺发现当时的训练模式有很大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多使用手臂力量,而没有将身体力量运用进去。
他决定首先纠正划船姿势,注意肩背用力而不是躯干用力。“过早使用手臂会产生过多乳酸,提早耗尽力气。”
其次是加量,特别是长距离有氧训练。半年内,队员日渐壮硕,当他们捧起市民龙舟大赛的奖杯时,抱怨全都变成了佩服。
对海洋龙舟队来说,站上领奖台只是起点。他们期待冲出亚洲,剑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希望有一天,这些普通大学生,能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迟焕祺说出了全体队员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