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维/大学生版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社团不得不说的故事
张倩月 刘夕铭 马欢钰
  “交大棒垒” 一旦接触,就不舍得放弃

  张倩月(上海交通大学)

  曾经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棒球是留学生才玩的运动,所以,哪怕心里一直有点好奇和向往,哪怕上海高校中难得一见的标准棒球场就在寝室楼边,进大学一年多,我都从来没有进去看一看。直到隔壁寝室的妹子怂恿我去玩,才发现原来学校里有这么一群背景、性格和身材各异的热血少年,每周固定时间,穿着整齐训练服,喊着响亮口号聚到红土场上训练,接二连三地发出清脆的棒响。 

  这支队伍就是交大棒球队,他们带领着一个社团叫“交大棒垒”。 

  爱上棒垒的我们,都是零基础。加入社团,对身体素质几乎没要求,因为棒球其实不是单纯的体力活,而是球员球商以及团队协作的综合较量。熟悉规则后,会对它的严密性着迷,会被这种运动所包含的大智慧所折服。 

  能加入社团,首先因为前辈们对新人非常重视。他们发现参加比赛是最大程度开发兴趣的方式,所以第一天下午我和室友刚学会传接球,就被招呼到一起,说要打一场比赛。对于新人来说,棒球规则是复杂而抽象的——有人挥棒后会提着棒乱跑,有人击出球往相反方向冲刺……但是教练们显然早就习以为常,非常淡定地一边指导我们比赛,一边传授棒球基本规则。事实也证明,实战是理解复杂棒球规则的最好方法。 

  刚加入社团没多久,就报名去看了去年上海高校棒球锦标赛中交大参加的第一场比赛。阴雨试图浇灭观众的热情,但是站在操场上,只感觉到球队比平日更强的气场。观战之余,我和这些前辈们熟悉了起来,发现虽然大家都是校队成员,但既不是体育特长生,大多数进大学前甚至从没接触过棒球。一旦接触棒球,我们就都不舍得再放弃。 

  我和室友一直留在“交大棒垒”,还有另一个原因,当时的“教练”(其实是同届校友)在我入社团第一天就说,我们留下来就很有可能成为交大重组后的女垒队首批队员。一番话说得众人两眼放光,想到有一天可以代表交大参加比赛,肯定会在大学四年里留下光辉一笔。 

  后面一路跌跌撞撞,大家组建起了一支完整的垒球队;暑假去天津看高校全国赛时希望,毕业前交大女垒也有机会参加一次全国赛;大家浩浩荡荡从“闵大荒”来到华师大中北校区,有了处女秀,又回到自己学校的球场,获得第一场胜利,2013年承载了满满回忆。后来,球队因为多名主力即将毕业经历了一次大换血,交大女垒还会一直延续下去,等待属于我们的第一场全国比赛。

  “彩云支南” 陪山里的孩子数星星画梦想

  刘夕铭(复旦大学)

  去云南之前,“支教”只是一个模糊概念。看过太多新闻报道,正面或负面;听过太多舆论纷争,支持或批判。身边许多没有接触过支教的人,往往各执一词。这也构成了我对支教最初的向往与动因。感谢“彩云支南”社团,给了我一次切身体会。(“彩云支南”由热心公益的云南在沪大学生创立,以支持云南教育发展为宗旨,遍及复旦、东华、华师大等学校。) 

  去昆明的列车要30多个小时,车程漫长,我读完了《江城》,一本关于支教的书。而我的目的地,没有水,只有无尽的山。坐几个小时客车,绕过一圈圈盘山公路,经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急转弯路牌。路边堆积着受雨水冲洗的红土,裸露着植物的根茎,四周一片苍翠。 

  这个地方叫禄劝,名字充满少数民族的意味。 

  生平第一次,看到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常常穿着民族特色服装,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课间,陪他们在操场上做游戏,一起跑到气喘吁吁,笑到前仰后合。 

  我是美术老师,教画画。第一节课,我让他们随便画,几乎每个孩子都选择画自己的生活——带烟囱的小房子,蓝色云朵,长势整齐的花草,一只狗或猫,孩子站在画面中央,笑得天真烂漫……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但对美术课热情高涨。几个课堂上很害羞的女生下课后偷偷告诉我:她们对美术有多浓厚的兴趣。其中两个人的理想,就是当画家。 

  课外,我教他们做手工。多数男孩子爱耍帅,表现得不屑一顾,却又忍不住跑来拿剪纸;女孩子认真地编手链,编好后我帮她们系上,她们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的作品,惊喜而羞涩。

  时间短暂,所做有限。面对一群群充满想象力的孩子,我常常遗憾自己没有《小王子》那丰富的想象力,或王尔德万分之一的灵气。于是在色彩交织和线条勾勒中,鹦鹉只是鹦鹉,玫瑰只是玫瑰,没有更多涵义。而孩子们乖乖坐在下面,认真地临摹我在黑板上的画。有的孩子早早完成了任务,一脸骄傲地在反面又画上一遍;有的孩子对每一根线条都无比认真,总是重复地画上又擦掉。我慢慢记住了每一个人的脸和名字,不同的绘画习惯和色彩偏好。 

  放学后,大家轮流送孩子回去。第一次走了那么长的路,往返4个小时。途中,忽而暴雨倾盆,忽而烈日当空。在迂回曲折的大路上奋力跑过,在满是潮土的小路上小心挪过。 

  晚上,大家围在教室里开会,总结当天课程。有一次,出门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满天繁星。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躺在陈旧的乒乓球台上。夏夜冷风传来阵阵凉意,但谁也不忍心告别这片天空。浩瀚星空,消融了往日所有烦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才像本质,琐事皆成浮云。 

  那一刻我想,我们并没有多大能力带给孩子多大改变,介入是如此短暂。支教结束后,我们各自的生活会按部就班地延续下去。而重要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与交流由此萌生,我们看到了一个山中世界的全貌,他们看到了外面世界中的某一类人。 

  于是我们坐一天两夜火车和数小时汽车,穿过隧道,绕过山路,来到与世隔绝的山中。手机没有信号,出门就是崎岖山路,和孩子们一起画画、读书、做手工、睡到自然醒……

  “武术协会” 不论开心失意,兄弟总在这里

  马欢钰(上海大学)

  从小习武的我,从没想过在大学加入任何跟武力有关的社团,因为我决心做个文化人,总有人说,女孩习武太粗鲁。可是谁曾想到,大一入学第一周,就认识了武术协会副会长,恰好是我同乡。于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我加入了武协。 

  仗着自己有点基础,我以为在武协可以横眉冷对、指点江山。可是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没有野心、没有等级、没有“正常人”的地方。从会长到新人,不管是零基础,还是“武林高手”,都不像“正常人”。这里不以武术论交情,不以性格分帮派,每个人都憧憬着江湖,不问出处,皆是英雄。世俗的人际关系和成长激励机制,在这里全都失灵,大家相处得如此融洽、互信和依赖。 

  多少次,在训练场地听到这样的声音起伏——“行不行?”“行!”“再数十下!”“啊?!”挥汗如雨,但是牙关紧咬;多少次,沾着早晨的露水迎接操场特训;多少次,在演出舞台上并肩作战,感受彼此的温暖和踏实……数不清的场景和朋友,早已在我的生命里刻下印记,不论是开心还是失意,哦,兄弟,你总在这里! 

  武协带给我的影响,远比我想象的多——这里有我最铁的朋友;在这里我决心自学软件;在这里我遇到了一起实现梦想的生意伙伴;在这里,我还挣回了好几个明晃晃的奖状;带着武协小伙伴去演出,简直是前所未有的拉风…… 

  我引以为傲的这一切,都是武协的功劳。转眼即将离别,借手中之笔在此写下:愿用一世思忆,换你我永不散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第四维
   第04版:第四维/大学生版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域外风
   第08版:百宝箱/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职前事
   第10版:达人秀/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爱美丽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畅聊吧
   第16版:多棱镜/大学城
吃素 吃“缘” 吃“时尚” 爱鸟 爱“肉” 爱“牛马”
我与社团不得不说的故事
招新出奇招
大学生版第四维/大学生版04我与社团不得不说的故事 2014-10-08 2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