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2015年749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近日启动了2015大学生就业公益行动“就业有位来”。
自4月30日至5月30日这一个月中,央视新闻频道联合共青团中央、智联招聘等机构,推出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活动,旨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在企业与求职者之间建立双向的信息交流渠道,解决“史上更难就业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多样创新助力求职
这是央视新闻频道自2013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举办就业公益行动。总结前两次活动的经验并结合当前就业情况后,本次行动有许多创新之处。除了及时向大学生发布就业信息外,还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新闻微博主页也发布了不少能力指导方面的信息,并在多地举办就业交流会,帮助解决大学生求职的困惑。同时推出了职业测评工具,帮大学生了解自身职业倾向。此外,在智联招聘的主页上,还出现了城市竞争激烈度的评估,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就业行情,及时规避过于激烈的竞争,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
这些新变化都表明,2015年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复杂,除了宏观的就业压力继续上升外,就业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地域分布来看,各地就业情况参差不齐。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一位难求,但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基层就业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从就业岗位来看,毕业生们往往对大型企业趋之若鹜,而中小型企业则处境尴尬。从求职方向来看,仍然是热门专业僧多粥少,冷门工作无人问津。
就业竞争提前打响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一共提出了4点政策措施:①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②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③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④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其中,将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就业群体,并且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其实早在去年底,教育部就在例行公告中传达了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在高校中设立创业课程算学分、允许休学创业、落实创业优惠政策等等,以配合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问题。
此情此景,使笔者不由得联想到不久后即将出现的高考填报志愿的景象。虽说不如就业问题这样的严峻,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也许这一场“就业竞争战”早在跨入大学门槛的那一刻时,便已打响。准大学生们是否能填报一门适合自己的专业,难道不是日后求职的关键第一步吗?在大学中所接触到的思想和知识,难道不是形成正确就业观的重要途径吗?大学里学到的各门课程,难道不是为了将来跨入社会所做的重要培训吗?
职业规划是持久战
面对如潮的就业人口,大学教育渐渐脱下了象牙塔的外衣,越来越注重与社会现实接轨。但在更多时候,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落差。这时候,就业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成为了个人心理问题。
根据社会转换阶段模型理论,美国生涯咨询专家波普将美国生涯咨询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六个阶段和我国正经历的阶段相似: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技术时代转化的阶段。工业部门失业增加,信息技术行业对就业技能要求提高,就业的稳定性降低。此时,传统的就业指导概念已经不再适用,而应当转为能满足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整合外部需求与内部期望的生涯规划。这也就意味着,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选择初次就业,还是一项长期的计划,为他们培养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提供生涯发展环境,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这次公益行动中所提供的职业测评,就是不错的尝试。
但是,毕业生的人数年年蹿升,我国正经历社会变革,就业问题仍将持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间求得平衡,我们面前还有一条很长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