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维/大学城
     
本版列表新闻
~~~——大学生记者追寻先辈足迹,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大学生记者追寻先辈足迹,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大学生记者追寻先辈足迹,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大学生记者追寻先辈足迹,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验战火纷飞 弘扬民族精神
——大学生记者追寻先辈足迹,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俞金旻
■ 大学生记者在西南联大旧址前合影留念
■ 西南联大老校友重返学校,在老教室前重温抗战烽火中的求学时光 图 CFP
■ 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一处六层石砌的窑洞,简单质朴,庄严静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人民网提供
■ 大学生记者团采访西南联大1938届毕业生赵新那
■ 西南联大1945级校友孙亮
■ 西南联大长沙校区的老校工姚诤 俞金旻 摄
■ 大学生记者团参观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杨家岭
  俞金旻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

  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一曲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团结御侮的壮丽战歌。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作为上海大学生记者的代表,有幸在暑假参与了由人民网组织的大学生采访团,重走西南联大之路,到延安大学寻根。我们一行37人,从北京出发,奔赴长沙、昆明、延安等地,沿着当年战火纷飞的道路,聆听伟人先烈们的英雄故事,追忆和弘扬民族精神,感受学脉相承,让西南联大精神和延安精神薪火相传。

  唯一举行受降仪式的大学

  峰峦叠翠,芳草丛生,领路的湖南大学同学说:“这里是南岳之足,故名岳麓。”岳麓书院就隐于此中。

  古老书院庄严肃穆地安坐在山坳中,历经千年历史积淀,这里停留过无数闪光的灵魂,负载着“敢为天下先”的激情与理想。“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曾聚集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朱熹、张拭、王阳明等;也培养了一大批各有所长的优秀学生,包括哲学大师王夫之、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外交家郭蒿涛、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大门左右两侧墙上,也有一副当代学者的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书院中心位置的讲堂,是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始于北宋岳麓书院创建时,檐前挂有“实事求是”。湖大同学介绍说:“‘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而后被毛泽东运用,丰富了内涵,成为如今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

  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战争的炮火数次波及三湘古城长沙。学校五次惨遭日军炮火轰炸,校区建筑仅留下三分之一。1945年9月15日,湖南大学作为唯一一所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仪式的中国大学,见证了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的历史时刻。

  生生不息的千年学府,以其独特的韧性,传承教育的火种。科学与文化并重,冶炼人格与思想,在三湘大地上播撒下的文明种子,正茁壮生长。

  耄耋老人眼中的西南联大

  赵新那,92岁,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先生次女,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培云的妻子。黄培云院士曾经就读于清华大学,后随学校南迁,是西南联大1938届毕业生。抗日战争爆发后,赵新那全家迁往昆明,她曾作为代表向到达昆明的步行团献上花篮。1938年,她拗不过父亲,远赴重洋至夏威夷。1946年,苦等八年,赵新那与丈夫黄培云一起回到祖国,并毅然放弃美国国籍。从小目睹中国人在租界受到的欺辱,青春年少时饱经炮火侵袭,关于国家与个人,老人有自己的坚定选择。心中的那份家国情怀,经受岁月打磨,历久弥坚。

  姚诤,中南大学退休园丁,82岁。当年,他是西南联大长沙校区的校工。讲起和平楼和民主楼在日军的炮弹下伤痕累累时,他神情激愤、全身颤抖;提到为保留日本侵华罪证执意留下未爆炸的炸弹时,他心感自豪、昂首微笑。一生中的60余载岁月,他都守在这所大学里,守在长沙这片土地上,爱它,保护它。

  孙亮,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离休教授,也是西南联大1945级电机系电信专业的老校友。那时,潜心求学一年后,西南联大北返回京,孙亮留在了昆明,转入云南师范大学继续学习。1947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不断胜利,全国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爆发。老人毅然离校,投身民主事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他用一生诠释了这句沉甸甸的话语。

  传承以家国为己任的精神

  拄着的拐杖,颤抖的声音,浑浊的双眼……时光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可是,当老人们讲述起那一段跌宕起伏却又闪闪发光的岁月时,激昂的语调、愤慨的神情、上扬的嘴角,无一不展示了他们对于脚下这片土地最坚实的爱。

  姚诤老人以82岁高龄,手绘爱国园区设计图,披露日军恶行,弘扬爱国精神,兢兢业业地为中南大学的学生们讲解长沙临时大学抗战史;赵新那老人在全家移居美国的情况下,放弃美国国籍,坚持回国;孙亮老人毅然暂停学业,投身民主解放运动。这些以家国为己任的抉择,是对西南联大精神最好的传承。

  如今,他们都已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但对祖国、对民族那种深沉而执拗的爱从未改变。老人们的人生,就像一本活着的历史书,一言一行都带给了我们最深的感动与尊敬。

  “学高身正,明德睿智”。这是西南联大人的风骨,也是西南联大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想起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时说的一句话:“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以身作则,用声音与行动点起了一把火,向全世界宣告,即使是手无寸铁的书生,也能拥有破釜沉舟、撑起一片天的强大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达人秀
   第04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百宝箱
   第08版:域外风/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公益星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玩游戏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同乡荟/大学城
体验战火纷飞 弘扬民族精神
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
背景知识
立身为公 学以致用
大学生版第四维/大学城04体验战火纷飞 弘扬民族精神 2015-09-16 2 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