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条微信刷爆朋友圈———《在大学里亲吻陌生人,原来是这样的体验》,迅速引发网上热议。这场命名为“你好,陌生人”的活动,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本科生发起,通过鼓励参与者同陌生人亲吻,来表达彼此间的信任,唤起社会对信任缺失现状的重视。
从早期的南京彭宇案、佛山小悦悦事件,到安徽女生好心搀扶老人反被误解为肇事者,众多社会事件都揭示了社会转型期日益凸显的道德困境。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信任是说服力的核心。在一个低度信任的社会,信任只限于血亲之中;在一个高信任度的社会里,信任会超越血缘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物质富足却精神贫乏、功利蔓延而信任不再,已成为常态。南航学生组织的这次活动,想必也是基于增进社会信任与默契的良好初衷,希望运用大学生特有的创意与热情,激荡出社会持久关注的力量。
初读这条新闻,笔者感觉很惊奇。毕竟,在传统、内敛的东方文化中,亲吻是一种非常慎重的行为。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在一些标榜“开放文明”的西方国家,见面时会相互亲吻脸颊,以表达喜爱与亲近,而中国积淀已久的文化习俗则教会了我们如何不失礼节、恰到好处。用我们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初次见面者的亲近与友善:微笑、握手。这种亲近行为足以帮助陌生人拉近距离,更甚一步的接吻反会产生过犹不及的不良效果。正如我们在“你好,陌生人”行动里看到的,蒙上眼罩的男男接吻、女女接吻、女生献上初吻等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的公序良俗,也可能带来某些健康隐患。
此外,活动的出发点是希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但问题是,信任需要双方在精神上形成相互依赖,要靠日积月累方能构筑起坚固的信任大厦。失信容易守信难,建立信任绝非一日之功。对陌生人送出直白的亲吻,一方面可能会吓坏对方,亲吻被公认为情侣间表达感情的方式,唐突的做法容易产生戏谑感,使原本冷漠的关系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笔者以为,亲吻更多的是表达对亲友或恋人的强烈感情与眷恋,对陌生人,仅仅通过亲吻就能增进了解与信任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
“你好,陌生人”活动采取“亲吻陌生人”的方式,值得商榷,不过,活动也传递出了一些正能量,展示了大学生的朝气、创意和热情。活动有利于引导更多年轻人正视信任危机,努力走出道德困境。就像前段时间出现的“无人售货超市”一样,在评价事件本身的同时,也要看到它们给社会带来的正面效用。博人眼球也好,拉近距离也罢,解决社会信任危机,需要热情,需要积极思考与创新,需要全社会参与,群策群力共同建立坚固的社会诚信体系。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坚持从小事做起,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尊重和努力保护他人的基本权利,为实现我国社会信任的修复与重建贡献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