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莎士比亚戏剧著名译者朱生豪的独子朱尚刚先生做客复旦,讲述朱生豪宋清如这对志趣相投的“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如何携手走进莎翁的世界,在民族危难、贫病交困中为今天的我们留下悲美绝唱。
此次讲座由复旦外文学院青联会,奇境译坊和任重书院联合主办,吸引了包括热爱莎士比亚的读者以及莎士比亚文学和翻译的研究专家、老师在内的众多听众。朱尚刚先生用他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语言将朱生豪宋清如两人的一生娓娓道来,让在座听众不禁热泪盈眶,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大学初识英国文学
朱生豪先生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从小就在文学上展露了很高的天分素养。进入高中后,诗词写作水平尤为突出。但是,家境的破落和亲人的陆续离去使他过早地告别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注入了一份沉重和忧伤,也养成了沉默,甚至有些古怪的性格。
因为朱生豪先生的天分卓越,他被全额奖学金保送至当时杭州的之江大学。之江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们平添了许多诗意和敏感。朱生豪在此选读了中国文学系和英文系作为辅修。在众多德高望重的老师点拨下,才学登上了更高的平台,得到了“之江才子”的美名。朱生豪先生还在馆藏丰富的之江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他感染最深、影响最大的是许多英国诗人的杰作,如雪莱、济慈和华兹华斯等等,也对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莎剧蕴涵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
在之江大学学习的几年,朱生豪先生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诗友,除了在学识上有了很大的长进以外,也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了理想与激情,虽然对社会上的阴暗面所困扰,但也向往着用自己的努力做出点成绩,来改变现实,报效社会。
因为诗歌结起姻缘
朱生豪先生也是在之江大学认识了宋清如女士。宋清如出生在江苏常熟,她大胆地抗争封建礼教和旧势力,用自己的嫁妆作为升学的费用,于1932年考入之江大学国文系,最终摆脱了封建的包办婚姻。
宋清如女士的诗词素养极为丰富,曾在当时很有名望的《现代杂志》投稿发表过自己所写的新诗。她的新诗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从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来看具有自我的特色,既受到现代派的影响,也受到新月派的影响,但都没有完全沿袭,而融合了这两派所长,走自己的路。朱生豪和宋清如在之江大学的“之江诗社”相识,从先进体诗歌开始切磋交往,并找到了互相的精神寄托。对诗歌的共同爱好和对生活理想的共同看法使得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朱生豪先生从之江毕业后就在上海的世界书局从事编译工作,怀着满腔的热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可是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他逐渐消磨了初来乍到的热情,渐渐充满了难以排解的压抑感,在这样的现实生活中,实在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尽管看到腐败的社会现象和越来越严重的民资危机,却回天无术、报国无门,只能孤独、寂寞、彷徨,渴望远离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这种精神状态也好似莎士比亚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出路,从而只能在《暴风雨》这部作品中寄托理想现实。这也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共鸣吧。
翻译力求尽善尽美
朱生豪先生到底是如何走上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这条路的呢?这要感谢詹士浒先生向朱生豪的建议。当时日本侵略者还因为中国没有莎士比亚戏剧译本而嘲笑中国的文化水平。朱生豪先生就在当时的局势下,克服了莎剧作为古典文学难度较大的种种困难接下了这个任务。
这种可谓是民族英雄的壮举让我们后来人不禁心潮澎湃。经过一系列艰苦的翻译准备工作,朱生豪先生正式地投入到了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工作中,从他给宋清如女士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因为有了莎剧的翻译任务,他好似不再像以前孤独寂寞以及彷徨。如果说朱生豪承接了翻译莎剧的责任,那么其实莎剧的翻译也给朱生豪先生新的人生希望。
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文体选择问题,莎士比亚是古典文学,主要是中古英语写成的,经过潜心研究,朱生豪先生最终选择了散文体加适当的诗体的元素来翻译莎剧,既能够照顾到戏剧中的音韵协调问题,读来也是诗意浓厚。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翻译莎剧中最具特色以及趣味横生的“双关”的问题,朱生豪为了一词一句的妥帖,可谓是用尽毕生所学,常常踌躇再三,甚至得花上一时半天来思考如何更大程度上还原原文的意趣,又兼有中国文学性,这种能够做到两方兼顾的解决方式正体现了朱生豪先生文学素养之深厚,翻译态度之真诚、尽善尽美。
爱国情怀流于笔端
然而,战争却让原本虽然有些许不如意,却还过得去的生活变得面目全非,为朱生豪先生的翻译工作设立了重重阻碍。辗转逃难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译稿和准备材料多次丢失,朱生豪先生也是在那时候真正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对受难同胞的同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进一步在他脑海中牢牢生了根。
他在中美日报社撰写了许多时政言论———“小言”来深刻地揭露,无情地批判法西斯走狗帮凶的滔天罪行和虚弱本质,鞭挞日寇罪行,热情地鼓舞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来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朱生豪先生和宋清如女士认识的第十个年头,他们因为战火而简单地举行了婚礼,这对伉俪迎着重重困难完成了莎士比亚几部悲剧的初译工作。朱生豪先生却因劳累过度而患上了肺结核等并发症,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啊!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毫不在意,心上挂念为之遗憾的的却是自己未完成的翻译工作。屠岸、章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莎士比亚全集》的《前言》评价:“朱译莎剧辞优美畅达,人物性格鲜明,已成为广大读者所珍爱的艺术瑰宝。……终竟成为传播莎翁文明之火的普罗米修斯,成为译莎事业的英雄和圣徒。”
顽强品质影响后人
朱生豪先生以及他的作品对他后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值得敬佩的是,朱生豪先生和宋清如女士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翻译出莎士比亚的壮举,对如今学术条件优厚,翻译资源丰富,研究背景深厚的学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无言的鞭策。在朱生豪先生去世的半个世纪内,宋清如女士一直从事着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几十年以来在学生身上寄托着自己的感情,另外还始终把继续朱生豪的事业作为她终身奋斗的目标,而且以最大的毅力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深度钻研并且最后还补译了朱生豪先生未完的翻译工作。
朱尚刚先生说道,自己最后悔的就是对父母亲的研究开始得太迟,很多东西其实如果在母亲在世时简单询问一下就可以知道答案。“对我而言,父母亲不仅是单纯的诗人和翻译家,更是爱国者。先人已经逝去,但它们的精神和所做的壮举如洪钟大吕,仍然振聋发聩!回忆他们不仅是子女纪念先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像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其品质代表了知识分子的品质,其人生经历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在过去走过的路,包括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不幸。父母亲的一生,体现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他们正直、勤勉,具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却又常常在命运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他们执着、顽强,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而不顾及自己的利害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