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独一无二的旅行,一段求知的经历,一次实现自身价值的公益活动,这似乎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不停寻找的那些活动,如果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变成一次“公益”旅行,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呢?
Zction(致旅知行),一个非营利性质的大学生公益组织,将旅行、求知和公益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为正在寻找新鲜感的大学生们提供一段特殊的记忆。
暑期实践≈公益旅行
周详,ZCtiOn的创始人,目前正在东京大学攻读城市设计的博士,本科学习风景园林,研究生攻读旅游设计与规划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旅游“狂”,曾经也是一些旅游网站上的攻略写手,“因为我喜欢旅行,也喜欢写一些攻略放在网上,于是我们组织的另一位创始人通过网站找到了我,”看似一次简单的寻人,却不想开启了ZCtiOn的诞生之路,“在我看来,学生时代很多的一些夏令营,暑期实践的活动其实可以说是公益旅行的前身,”作为建筑专业的周详经常会在学习之余参与到一些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的活动中去,“之前我有参加过一个贵州的项目,这个项目是基金会找到学校来做对接,但是那个时候的我只是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学习活动。”
当然,在学习之余,周详也开始了反思,“有时候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些活动的照片,很多朋友都表现出这么好的活动自己也想参加的意愿,后来我就想到了,有些活动只是针对校内人士或者是某一个专业。”在周祥看来,很多公益的项目,类似于保护遗产之类的活动,并非只有学习类似专业的同学才能去做的,很多其他学生也是可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的,“而且,由基金会和学校牵头的项目,有很多的局限性在里面,它不是学生自发的一种行为,而是基金会有了一笔钱,需要这些学生去帮它使用,是一种被动的过程。”
在周详看来,如果能把这种被动化为主动,那么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学习活动了。
“义工”旅行=免费打工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开始尝试通过一些微信平台实现自己既做好事,又能旅行的目的,“义工”旅行这个平台开始逐步进入大家的视线中,“其实,在我们做ZCtiOn的时候,也有去了解现在市场上的那些‘义工’旅行,尤其是我们团队中以前就有人参与其中,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这种模式的短板,”
在周详看来,“义工”旅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却逐渐偏离了轨道,很多平台抓住了大学生渴望“免费”旅行的心态,但是大学生却忘了给自己算一笔账,纵然那些平台为大学生解决了吃饭和住宿的问题,但实际上,如果是自己游玩,这笔开销并不大,有些甚至可能比你交给这些平台的钱来得少。“国内的一些‘义工’旅行的平台甚至并没有真的去实地考察过,他们也许根本不清楚项目的具体内容,也有些同学回来后反应所谓的住宿安排,条件一点儿也不好。”没有实地考察就直接将项目承接,进而“吸引”大学生来报名,这是目前很多“义工”旅行的最大弊端,而周详也表示,ZCtiOn目前所做的所有项目都经由组织内的成员实地考察过的,“我觉得‘义工’旅行的现在这种模式很有可能会被做死,所以我洗完能够找到其他的方式来实现‘公益’旅行”。
除了通过“义工”旅行的平台来实现旅行这个目的以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义工”。“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义工’其实就是免费打工,因为你去那些巴厘岛,柬埔寨,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做‘义工’,并没有人会支付给你薪资,不就是免费打工嘛?”付出与回报得不到正比,这也是周详不愿意将ZCtiOn做成一个“义工”旅行的平台的原因,“目前我们正在做石库门的项目,我对这个项目很有信心,因为我的博士研究就是做石库门,我清楚地知道我该给参与者展现什么,不展现什么,参与者能够获得什么。”以独特的视角看世界,听故事行仁义是ZCtiOn的发展理念。
公益≠慈善
很多人认为“公益”其实就是慈善,我在做“公益”的事情,我就是在无私地帮助别人,但在周详看来,公益并非就是慈善。“在最开始,对于‘公益’的理解,我也花了很久的时间,经历了一些很纠结的过程,以前我也很浅显地认为公益就是捐捐款之类的,但后来我发现并不是。”
经过一系列思考后,周详发现,慈善是单方面牺牲与付出的过程,纵然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别人,但是自己本身还是有所牺牲的,“后来我把对于‘公益’的理解放在了‘公’这个词上,什么是‘公’,‘公’就是大家,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个过程。”在周详看来“公益”与“慈善”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互动性,“慈善”是单方面互动,而“公益”就是双向互动,“其实简单举个例子来说,美化环境这件事,它如果是一个‘公益’的项目,那么他就是既符合了你的利益,也符合了我的利益,是对于我们大家而言都是能够得到利益的一个项目,所以它是‘公益’而非‘慈善’。”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家对于“旅行”都有需求,甚至在大学生看来“义工”旅行可以带给他们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同于跟团游或者自助游的这种旅行模式。但是事实是,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因此收获到他们原以为可以看到的另一种世界。周详他们也正是看中了大学生的这份需求,决定走一条与“义工”旅行不一样的道路———“公益”旅行。
“旅行是肯定要花钱的,就看你是把这个钱通过第三方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还是通过自己直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便是‘义工’旅行和‘公益’旅行的不同。”周详他们认为目前市场上很多“义工”旅行的服务平台其实作用类似于“代理商”,从中获取抽成,“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来到一个比较穷的地方,我们住在当地农民家,和他们一起生活,吃住,这样我既体验到了不同于大城市的生活,也能将住宿费,饭费等一些费用直接支付给农民,而省去了中间的环节。”这样的一种模式,对于当地百姓而言多了一份收入来源,而对于参与者而言,他们收获得可能是当地百姓带他们去他们自己的集市,听一些他们的故事,甚至可能会是有些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等等。
周详认为,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放松,更多的是要获得写什么。
我≠学霸
纵观周详的简历,本科是北京林业大学,保送至上海同济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期间,又获得了欧盟EraSmUS奖学金前往欧洲访学一年,走过了欧洲的23个国家,82个小镇,随后进入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个学霸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谈起这样子的人生旅程,周详却淡定地表示自己不是学霸,“我不是学霸,可能我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份恒心吧。”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周详差点就和欧洲访学这个项目失之交臂,“我在看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已经超过了递交申请书两天了,但是后来朋友提醒我可以再电话咨询一下,我就打电话给相关办公室,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最终老师同意了周详补交申请材料,但是周详却已经没有时间去考雅思考试,“没有雅思成绩,我其实有点打退堂鼓了,后来我把自己的六级成绩翻译了一下,还附了一份说明,又找了系里的一位老师帮我写了一封推荐信,然后就把这样的一份申请书交上去了。”交完申请书的周详并没有想到自己会申请成功,随后就将这件事情抛之脑后了,却不曾想,自己获得了这样的一个机会。
对于欧洲文化分外向往的周详对于这次的机会也是格外珍惜,他走了欧洲的23个国家,82个小镇,甚至是自己学习匈牙利语,这个号称第三难学的语言,但是对于这一切,周详表示很慢最,一年的访学结束,让周详较之原来更喜欢欧洲的文化,甚至他在申请读博时,也全部申请了国外的大学,并且拿到了包括墨尔本大学,爱丁堡大学在内的数个录取通知,然而从研究生开始一直研究上海历史建筑的周详也发现了欧洲的建筑文化和国内还是不太一样,于是他又开始了自我反思,最后在朋友的提醒下,他再一次申请了日本东京大学,并且成功入学。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周详的求学经历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但是这其中折射的却是他坚持和反思的过程,就如同他在做ZCtiOn这个组织一样,他在不断反思别人的短板,从而将其变成自己的长处。周详,立志做出一个不同于“义工”旅行的“公益”旅行的平台,也希望所有参与其中的人获得的是一份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