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大学城/进校园
     
本版列表新闻
解放日报记者林康为走进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解放日报记者林康为走进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05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放日报记者林康为走进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新闻作品最忌讳想象和编造
何强
  何强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易班上海高校学记团) 文/摄

  林康为,解放日报《住宅消费》《现代服务业》专版记者编辑,现任解放日报广告中心文字采编,曾在上海经济报、上海侨报、香港商报上海记者站等媒体担任文字、摄影记者,可谓是新闻行业的常青树。

  新民晚报大学版与易班网合作举办的“主流媒体进校园——名记者名编辑对话在校大学生”活动,近日走进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易班体验中心,主讲嘉宾是解放日报资深记者林康为。开讲前,林康为先在白板上认真写下了本次讲座的提纲,以便帮助在座同学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讲座内容,同时他还主动与几名同学做了简短的交流沟通。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这次讲座只有一个小时,若给我8节课16课时,我能讲得更多。这一次,我希望把‘新闻是什么’这一个点给大家讲讲透。”开门见山,林康为铿锵激越的讲课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林康为从虚拟与现实两个方面,为同学们分析了文学作品与新闻作品的特征与区别。他认为,选择新闻作品的选题时,应保持理智。新闻特有的客观公正性、社会影响力及其实用功能都要在相关作品中体现出来,新闻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切记相关不等于因果,不应导致在事实和逻辑上的错误。”而文学作品则是感性浪漫的,反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深处,文学讲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允许虚构、夸张的构思和修辞方式。

  随后,林康为向在座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小问题——“林老师今天有何不同?”大家观察片刻,却无人能答。这个细节问题源于林康为的个人习惯,他平常喜欢戴一顶帽子,讲座刚开始,就有少数同学想当然地认为,林老师是不是饱受脱发的困扰。“如此判断毫无逻辑性可言,新闻作品最忌讳想象和编造。”林康为以自己为例,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本质,没有真凭实据的所谓“可能”,不是新闻。“没有出处、没有源头的新闻是不可信的,对待非专业或跨专业平台、人士发布的某些专业信息,也要格外谨慎,少轻信,多核实。”

  林康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告诉同学们在撰写新闻作品时必须符合最基本的“五个要素”,应强调真实、强调受众,是广大民众欲知、应知和未知的事实。他总结说,新闻是彻底的现实主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记者的工作是将新闻事实背后的真相挖掘出来,而文学作品允许有各种各样的写作流派,可以想象,可以虚构。

  采访不能预设立场

  林老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真实丰富的案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在讲座后半段,林康为重点讲解了新闻采访的知识。

  新闻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采访,而记者这份职业对从业者的性格也有要求。“性格外向的相对更适合做记者,如果性格太内向,则更适合做编辑。”林康为幽默地界定了新闻记者的一些素质特征:“脸皮比猪皮还厚,良心比雷锋还好”,既能成为一名好记者,也要做一个好人。

  林康为随即分享了他在青海省参加一次新闻发布会的案例,其中涉及采访中如何设置问题、调整态度。他强调说,新闻记者要始终保持中立,不能预设立场,即使在有了结论的采访后,也不可简单设置立场。“因为新闻记者以揭露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为目的,新闻记者的立场只能在真相的传递中呈现,而不能离开事实真相去直接表达。”

  最后,林康为与大家分享了他和作家张贤亮邂逅的故事。他分析认为,新闻采访时要注意,提问的角度不可过大,应当遵守“内涵越大,外延越小”的逻辑原则,避免采访中出现大话、空话、废话而导致采访失败。

  此次讲座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内容精彩而丰富,赢得了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主流媒体进校园”系列讲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新闻观察能力,提升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增强同学们在新闻采访时的信心和兴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看天下/大学城
   第03版:大学城/进校园
   第04版:第四维/大学城
   第05版:大学城/达人秀
   第06版:大咖秀/大学城
   第07版:大学城/百宝箱
   第08版:域外风/大学城
   第09版:大学城/创业说
   第10版:职前事/大学城
   第11版:大学城/爱美丽
   第12版:穷游经/大学城
   第13版:大学城/美食家
   第14版:未名园/大学城
   第15版:大学城/新民汇
   第16版:多棱镜/大学城
新闻作品最忌讳想象和编造
“相机后面的头最重要”
大学生版大学城/进校园03新闻作品最忌讳想象和编造 2016-05-25 2 2016年05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