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东华大学机械专业大一学生何淑仪第一次走进了坐落在学校学院楼的众创空间。“我参观了一个下午,看到了机器人、3D打印机、螺旋机等等很多的设备,感觉很高端。”谈起和众创空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何淑仪的话音中透露着憧憬和期待。
和何淑仪一样走进这个地方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中的许多人热爱生活、动手能力强、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如今这群热情活泼的大学生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基地——东华大学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
见证从无到有
2015年5月14日,上海首个高校众创空间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挂牌成立。“众创空间目前在学校里一共有五个基地,图书馆一个,学院楼四个。”何淑仪第一次知道众创空间是在易班上,现在她也积极投入了众创空间的宣传工作。
成立尚未满一年的众创空间当下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东西等待完善,如何向全校师生宣传普及就变得尤其重要。其推广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易班上的众创空间公共群目前已经拥有了两百多个成员,这些来自不同学院专业的学生通过公共群的资料库可以获取创新创业比赛资讯以及详细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同时一些小有成就的学生团队也会在群里展示他们的成果以及分享经验。除此之外,学校也会举办创业主题方面的沙龙活动来吸引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
“我现在还是大一,没有深入学习过一些专业知识,参观的时候无非也就是觉得这个机器人好厉害,可以跑,可以比赛。”何淑仪坦言。此种心情绝非一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现在还一无所有,但是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种从有到无的过程。在未来,众创空间的存在就像是一座桥梁,在桥的一头的你两手空空,但到达另一头的时候也许就有所收获了,可是你还不能停下,这条路仿佛看不到尽头,永远有下个山丘等待翻越。
搞创作
实验室里打地铺
东华大学机器人社成立于2003年,十三年来,这个社团里一直活跃着一群热衷于科技创新研发的创客们,机械学院机械专业2013级学生周有为就是其中之一。
“我当时对机械、机器人充满着满满的期待与喜欢,于是参加了百团大战,一心想要加入机器人社。”回忆起两年前加入机器人社,周有为记忆犹新。
刚进社团的时候,周有为和其他新人一样,一起帮忙打扫实验室,整理各类材料、零件等等。后来,社团里的前辈们发现了这个大男生对机器人的热情很高,于是带他参加了2014年的机器人大赛,最后摘得了一等奖的荣誉。“这是我在大学里的第一个校外比赛。”周有为说道。
渐渐地,同伴们发现周有为擅长设计,于是很多项目、比赛都有了他的身影。在大学里,社团组织成员的感情往往可能比同班同学的感情还要深厚。每到项目、比赛准备的热火朝天之时,社员们一呆在实验室就是一天,有时候太晚了就直接在实验室打地铺,第二天清晨蓬头垢面地溜回宿舍洗个澡去上课,“学院楼的保安叔叔都跟我们熟了。”周有为调侃道。
机器人社团的机器人分教学用和参赛用两种,其中的参赛用机器人又分两种,一种是对现有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另一种则是由队员们根据比赛主题,完全自主设计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设计研发过程中,困难和失败是家常便饭。尽管学校的专业老师会给予相关的指导,但遇到问题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队员自己解决,大家一起查资料,找文献,群策群力,只有实在走投无路才会寻求老师的帮助。
有的时候,即使社员们事前思虑周全,临到赛场也会状况不断。2014年10月,周有为和队友在安徽合肥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在比赛的时候,他所在队伍的机器人发生了各种故障,最终团队由于机器人电子元器件损坏而落榜。“好在机器人结构设计比较新颖,获得了专家的认可,捞回一份优秀设计奖,那次的确让人捏了一把冷汗。”周有为回忆道。
众创空间成立之后,机器人社的创客们又多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去施展才华。同时,学校也加大了对机器人社的支持力度:购置了更多更先进的实验与制造设备、提供了更多的科研经费以及引入了更多的优秀人才等等。
“失败后,情绪的低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会立即总结反思,找出问题所在,避免重蹈覆辙。每次都学会一点,才能懂得更多一点。”就这样,周有为和他的同伴们砥砺前行,怀揣着一颗热忱之心,等待着新伙伴的出现,为新的突破而奋斗。
创业路
与良师益友同行
“创业是件很孤独的事情,很多事情你必须要自己解决,没有办法求助他人,而创客联盟的优点就是能让你知道你最亲近的校友也在创业,虽然你不知道他此时此刻经历着怎样的孤独和伤痛,但你知道他在。”当被问及众创空间对东华创客有何影响时,工业设计专业大四学生韩笑这样回答道。
2014年,松江大学城第一个创客平台——创客咖啡诞生,这个项目的成立就有韩笑的一份力量。“创客咖啡是参与而已,我一心做的只是寝室的那点小事。”这个出生于1993年的女生在大一时发现中国大学的寝室风格比较单一、缺乏个性,怀揣着这样一个想法,她在大二的时候发起校园寝室文化产品设计的创业项目,最初立项的目的很简单——为了拿到学校比赛的丰厚奖金。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们设计的产品获得了学校老师们的赞赏,并且一直走到了现在。
两年时间不长,但波折和困难一直都在考验着这支年轻的创业团队。早在2014年,队员们就有过一段深刻的“受骗”经历,当时她们与社会上的生产厂家签订合同,购置一批蚊帐。蚊帐的网孔分为很多质量等级,生产厂家给团队展示时用的是品质最好的一种蚊帐,但是当队员们真正打开货物包装时却傻了眼,选中的好质量被偷梁换柱,他们收到的是一堆次品。
年轻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往往不清楚商业实际操作的潜规则,不知道如何审核合同,不懂得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这些短板和缺陷都会导致项目受到损害,甚至流产。所幸身处在一个团队里,每个队员都紧密地凝聚在一起,有想法可以沟通交流,有问题可以一起商量解决,如果真的失败了,队员们会一起讨论如何将减少损害。后来,韩笑和她的队友们通过与生产厂家反复地磋商谈判,将损失降低到了最小。
在采访的过程中,韩笑还提到了一个对整个团队很重要的人。“这个项目坚持到现在,一是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支持,二是我们有一个很棒的指导老师——王俊民,他每周都会跑过给我们提很多建议,比如你们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她说道。
如今,这群年轻创客的不少实物设计已经投入批量生产,但是以后要走的路仍然不轻松。“都说做一件事不要追究结果,但是往往衡量一件事是否成功的最直接标准就是结果好坏,我现在只是个菜鸟,我还在坚持并努力让它有个好结果。”韩笑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