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岁的张强,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医学世家。高中的时候,张强的小姑妈患尿毒症,因缺乏医疗条件去世。临终前,她嘱咐张强一定要去学医,张强说他“当时就下了狠心”。后来,他考取了浙江医科大学,又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反思医疗本质
1992年,张强硕士毕业后进入了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血管外科。在邵逸夫医院的时光,是张强作为医生最宝贵的十年,“因为,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见到了中国医疗未来的方向。”那时候,邵逸夫医院没有门诊输液,只开放急诊和病房输液。这有异于国内其他医院输液泛滥的状况。张强在那里学会,除了急症需要快速补液,或是消化道无法进食的情况以外,能吃能喝的病人不需要输液——输进去的是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和喝进去的没有任何不同,还增加了输液的并发症。
从1997年,张强做了亚洲第一例腹腔镜血管手术,在业内开始小有名气。从此,张强开始了“飞刀医生”的经历,全国各地“走穴”做手术。一次“飞刀”的收入,差不多是医院里两个月的工资。关键是,张强很受患者欢迎,出诊时一号难求。
从医多年,张强意识到,在公立医院,医生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严重依赖平台。对于“飞刀”,张强也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认为,所谓名医,只是去开个刀而已,而医疗应该是整体的,包括术前的沟通、术后的随访。他还抨击公立医院强制要求医生搞科研的做法,他在微博里写道:“‘医生’就应该是最高荣誉。如果医生能把折腾一辈子为晋升所花的精力和时间,用到患者救治上该多好啊!一些只会写论文拿课题,却看不了病拿不稳手术刀的教授主任,患者谁遇上谁倒霉。”
创建医生集团
2012年12月28日,46岁的张强高调地离开了体制。他在微博上宣布:“告别长达12年的‘张主任’,回归到‘张医生’。我不是‘下海’,而是‘上岸’:还原医生的本性。”他离开上海东方医院,与一家私立医院沃德医疗中心签定合作协议。张强和医院之间是合作关系,医院提供场地和护理人员,张强有自己的助理和客服,凭门诊、手术获得收入,和医院分成。
对于这一决定,张强为自己加上了推动中国医疗改革的英雄色彩。他在网上发文说:“离开体制,意味着放弃事业单位的编制,放弃约40万元的合法年收入,离开已经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团队和同事,经受传统偏见带来的市场和行业挑战。但这一切都会值得。”
一年半以后,只有四个人的张强医生集团宣布成立。如今已有四个专科团队:血管外科、疝气外科、正颌外科和整形外科。
张强设计的模式是:医生集团和医院谈判,约定收入分成的比例;医院以医生为中心,负责提供手术室配套的护士、麻醉师和行政服务,并为医生们购买医疗责任险。医生靠提供技术劳动,而不是靠“过度检查”、“大处方”治疗挣钱;医生集团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运作;在医生集团内部,参与创业的首席专家不领薪水,他们将拥有股份,按照门诊和手术的数量获得收入;青年首席专家领取薪水,以工作量作为绩效标准。
尽管医生集团的收入与门诊量和手术量挂钩,但张强宣称,医生不会为了追求数量而损害病人的利益,如果做了不该做的手术,品牌会被毁掉。
美国医学会2014年的报告显示,团体执业和个体执业在美国是最为普遍的职业模式,占所有执业模式的66.9%,仅有7.2%的美国医生选择直接与医院签订雇佣合同。但在中国,绝大多数医生还是公立医院体制内的“单位人”。
几乎在张强医生集团成立的同时,一批具有市场意识和营销能力的医生也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立了70家以上的医生集团,数千名医生参与了这种新的行医方式。
内心充满阳光
从2014年7月创立张强医生集团,到2016年4月获得数千万元融资,张强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谈论创业的挫折。他说,自己的困难,没必要拿到外面对别人说,“就像你夜里尿床了,第二天早上会对别人说吗?”
张强善于讲故事和写故事,用感人的情绪、简洁的文字,在恰好的时机释放便于被人捕捉的亮点。很多故事已经被很多媒体反复报道,比如张强父亲患了尿毒症,一家尽力求医,最后仍然抱憾,张强把对父亲的感情融入他的创业故事。
对于自己一手创立的医生集团,张强坚持不做任何负面的表述。张强说,即便遇到困难,我躲在某个角落的时候,内心也仍然充满阳光。罗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