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出生于浦东三林塘,从小体质羸弱,小学刚毕业就因为风湿性关节炎行走不便,辍学在家。为了治病,也为了能够有门手艺养活自己,通过熟人介绍,孙思清的母亲把唯一的儿子送到了当时在浦东相当有名的中医郎中马问我门下当学徒。民国时代的学徒,无非就是给师父、师娘端茶送水、打扫庭院而已,“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是那个时代的师父们密不传授独门技艺给徒弟的一道屏障。然而,马问我对孙思清这个正儿八经磕头拜师的小学徒,倒是不吝传授一家之医术。小思清本来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三年满师后,居然能独立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了。由此,孙思清便踏上了一生为之倾心的中医之路。
七十余年的行医生涯,孙思清专术中医内科。然而,令孙老一直引以为傲的一个病例是宫外孕。“四十多年前,我们医院的一位护士找我,说她有了宫外孕。按照西医的做法,那就是切除子宫。这位护士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找我试试看是否能够通过中医疗法来保住子宫。”虽然彼时的孙思清已经是铁路医院的中医科主任,在中医理论和实践方面颇有建树,然而,对于宫外孕,他却是从来未曾遇到过,但他敢于探索。终于,经过孙老的悉心调理和温、猛并重的下药,这位护士的宫外孕被治愈,不仅保住了子宫,而且还接连生育了两个儿子。
孙老今年九十有七,他说:“我最烦别人问我什么养生喽、保养喽!我告诉你,如果说我有什么‘养生之方’,那就是四个字: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地生活,但是,对于中医专业,孙老却有着极其稳定的规律。他儿子说:“我们七个子女从记事开始,就看见父亲每天下班回来用餐、漱洗完毕,便端坐在他的书桌前,正襟危坐开始奋笔疾书。”每天写笔记的习惯,孙老一直保持到现在。因了这个习惯,孙老相继出版了许多中医著作,诸如《中医基础》、《伤寒论释义》、《脉学小识》、《温热论浅注》、《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张隶青医案按》、《师门医案》等,更于95岁那年伏案写出了四卷本的《医学薪传》和集其七十余年经验之中医秘方的《中医诊治备要》。因为孙老对中医学的独到见解和广闻博学,他受邀参加了第一届《辞海》编辑部中医组的编辑工作。作为中国著名大中医严苍山的高足,上海市有关部门去年还命名孙思清为“丁甘仁传统中医医术”的第三代传人。
年过九旬,按理正是尽享天伦之时,然而,孙老还是牵挂着他的中医。“现在第十人民医院,也就是以前的铁路医院,要让我做中医科的顾问。我跟领导说,顾问可以当,但是,我还要坐堂行医,开方拿药!”倔强的老头对中国传统医术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孙老儿子对父亲的侃侃健谈和清晰思路由衷地佩服,“前年曙光医院要请我父亲讲课,考虑到他年纪大了,便到家里来给他录像。我父亲对着摄像机镜头居然连续讲了五个多小时而且没喝一口水,连年轻的摄像师都连喊吃不消了!”即便日居在家,孙老也从不推托或朋友介绍或闻名前来的病家,义务诊治,所开药方也只是些价值区区几元钱的普通中草药,然而却是药到病除。
颜燕德 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