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特别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朗读亭”亮相上海 朗读者以声传情~~~
“朗读亭”亮相上海 朗读者以声传情~~~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亭”亮相上海 朗读者以声传情
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在此绽放
陈丽娜
图/TP
图/TP
  焦点关注

  “朗读者呀,请告诉我们,您要把这段深情朗诵献给谁?……”谈起央视的一档《朗读者》节目,人们称赞它是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引起了人们对朗读、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热情。

  ■ 见习记者 陈丽娜

  近日,“朗读亭”来到了上海,掀起了一股朗诵的热潮,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髻少女,还有母女档、情侣档等,他们从城市四面八方赶来,一早就在“朗读亭”外排起了长龙。

  “朗读亭”的创意起自前几年春晚上出现过的电话亭,当时在不同城市设置,让不能回家过年的人可以进去录制给家人的新年祝福。《朗读者》节目的编导小李告诉记者,录制的画面当天就会传回北京,其中的部分画面就会出现在每周六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

  这座六角的亭子比普通的电话亭稍大一点,高约3米,占地面积6到7平方米。里面没有凳子,朗读者必须站着。内部装饰金色明亮,桌上有专业的录音设备,头顶上方有一个摄像头。朗读者只需要对着圆形麦克风念就可以,制作人员会在外面遥控指挥录制设备。

  “朗读亭”上海首站为上海图书馆。3月4日活动首日,“朗读亭”门前熙熙攘攘,摩肩接踵。3月5日下午1点,现场排队就已经截止了,工作人员在蛇形队伍一旁摆出了“排队还需九小时”的告知牌。为了对每一位排队的朗读者负责,当晚的录制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

  1

  朗读者李慧:

  我替父亲念一首情诗送给妈妈

  3月5日,在上海图书馆长长的队伍中,一名包着头巾的女生格外引人注目。她叫李慧,来自宁夏,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看到辅导员在微信群里发的消息后,她拉着同学一起参加活动。

  “我等候你。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李慧手抄了徐志摩的《我等候你》一诗的节选,还特意将纸夹在书里防止纸张起皱。《我等候你》一诗抒发了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痴情,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追求爱与自由,还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

  李慧说,这首诗是替已经逝去的父亲而念的。“我觉得这首诗应该是爸爸给妈妈的情诗。”原来,在李慧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因车祸过世,当时年少不更事,并没有多深的体会。“我那时看到妈妈、哥哥姐姐哭得很伤心,我也难过地哭了。”李慧渐渐长大后,从母亲那听到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故事。原来父母是相亲认识的,当时年轻的帅小伙一眼就看上了俊俏的姑娘,便立马请媒婆上门提亲。

  李慧的父亲是一名“跑”长途的货车司机,一个月只回家一两次。“每当妈妈熬夜准备起父亲爱吃的饼子时,我就知道爸爸这几天要回来了。”李慧笑着说,她小时候一看到父亲就躲,“爸爸不苟言笑,非常严肃,我很怕他。”在李慧的记忆中,父母两人没有因为家庭内的矛盾红过脸。父亲一回家就有热乎乎的食物等着他,换洗出行的衣物也早已被母亲整齐地叠放在床头了。“爸爸爱喝盖碗茶,放在炉边的茶不会有空杯的现象,也不会太烫或者太凉。”李慧说,这全是因为母亲时刻关注着父亲的一举一动,体贴周到地照顾着他。

  在李慧的眼里,父母之间的爱情早已融入平凡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妈妈说爸爸没有对她说过甜言蜜语,但是每次‘跑’长途回来后,总会为妈妈带回新奇少见的东西,给她惊喜。”因为父亲工作收入比较可观,日子过得顺风顺水,一家人其乐融融。

  由于父亲想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不想再开长途货车了。“我记得那天爸爸并不想出车,但是没有人顶替他,他便闷闷不乐地走了。那次他背的包还是我替他缝的。”李慧说,但没想到这竟是父亲最后一次开车,没几天便传来了父亲骨折的消息,之后病情加重——股骨头坏死。“三个月后的一天早上,我在教室自习,手机显示妈妈发来了一条短信,我心中好像有预感,一直没有打开看。”李慧用手背擦了擦湿润的眼眶。

  之后,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养育五个孩子以及照顾婆婆的重担全都落在李慧母亲一个人柔弱的肩膀上。“现在大姐、大哥已经成家立业了,他们会拿自己的工资补贴给妈妈,我希望自己也能早日挣钱,孝敬妈妈,让她不再这么辛苦了。”虽然父亲不在了,但是李慧说她的兄弟姐妹们都很孝顺母亲,给母亲双倍的爱与陪伴,替她分担烦恼。

  “父母的感情真的很好,妈妈想爸爸时会将父亲送给她的东西拿出来看一遍又一遍。我无数次希望爸爸还活着,给妈妈念了一首情诗,妈妈破涕而笑。”李慧说她从这首感情丰沛的诗里看见了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痴情,她想借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痴情来表达父亲对母亲无言的爱。

  2

  朗读者冯锦昌:

  我已经离不开收藏了

  有一位老先生已经是第三次来“朗读亭”了,每次朗读的文章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收藏。

  老先生名叫冯锦昌,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3月11日,他在思南公馆“朗读亭”中朗读的是自己写的一篇关于收藏的文章——《捐赠“申奥”纪念章》,这篇刊登在《文汇报》的文章被冯老先生小心翼翼地放在透明文件袋中。

  冯老先生是崇明人,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崇明收藏协会集报专业委员会的会员。1994年,他购得一套包金十二生肖“申奥”纪念章。这套纪念章正面的十二个生肖,经过艺术点缀,显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又因为冠以“申奥”之名,有极大的纪念意义,周围的人都说这纪念章以后一定会升值。冯老先生也是对它珍爱有加,将这套纪念章悉心收藏。

  2005年,冯老先生看见《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则消息,说是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我为奥运添财富”主题活动,向海内外征集我国在“申奥”筹办期间所产生的相关实物和档案资料。“我马上想到如果能将那套纪念章捐给国家,让它金光闪闪地展现在更广阔的平台,让跟多的人了解这一历史,那么这比仅仅只在家中收藏着有更大的意义。”冯老先生立马征求老伴的意见,老伴爽快的支持使他的心事烟消云散。之后,冯老先生收到了北京奥组委信息中心和首都博物馆签发的《捐赠纪念证书》以及《捐赠参展证书》,感到内心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与舒畅,还特意将这段故事写下来参加了由《文汇报》与上海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联合举办的“‘体彩杯’我与奥运同行”有奖征文活动,获得了三等奖。

  上海电影博物馆所展出的实物中也有曾经属于冯老先生“麾下”的收藏品。早年,崇明有一个年代颇为久远的电影院,许多电影资料与海报一直堆积着。有一次,收废品的师傅给冯老先生“通风报信”,冯老先生形容当自己看到满满两车的电影海报时激动不已、两眼放光,其中有卓别林参演电影的海报,还有一些著名老电影的海报。他大手一挥,立马掏出200元给收废品的师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200元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啊。”冯老先生笑着说,因为家里空间小,他就将两车的电影海报分批骑到亲戚的家里,分类整理了整整一周才收拾完。当冯老先生看到筹建中的上海电影博物馆向社会征集展品时,便将自己所收藏的电影海报带了过去,尤其是冯老先生的心肝宝贝——一份民国时期的《新闻报》,报上有一版刊登了大量的电影广告。“征集实物的工作人员看到我这份报纸后很兴奋,他们说这对研究当时的电影产业有很大的帮助,当即决定收入这份报纸。”

  “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有一个色彩斑斓的收藏天地,只要做个有心人,每个人都能步入这个看似‘神秘’的收藏天地。我已经离不开收藏了。”冯老先生说他朗读的都是自己收藏的故事,这是他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人生乐趣。对他而言,收藏最大的快乐不在于收藏品的升值,而是他所收藏的东西记录、反映了历史的某一面,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窗口,除了考古出土的藏品,民间收藏者捐献的也是一种补充。

  冯老先生指着自己的参展证书说道:“看到自己的收藏品能出现在展览馆里,参与‘讲述’一段历史故事,我的内心就有一股说不出的自豪与欣慰。”

  每当有人从“朗读亭”推门而出,周围的人们便争相伸长脖子、举起手机一探亭子的内部奥秘。也有人建议,为什么不让亭内朗读者的声音在亭外传开,让更多的人听到呢?

  虹桥中学的语文老师赵成亮,3月4日与5日连着两天都带学生们来到现场参加朗读活动,他希望这样的活动不要是“一阵风”,朗读热潮过了,什么也没留下。谈起他理想的朗读生活,赵成亮说起了自己曾在瑞士山间小屋的一次偶然经历“一天晚上,我为了第二天清晨看日出去旅馆外采点,发现女主人坐在橡木长桌旁,灯光黄晕,炉火融融,一个人轻声细语地朗读着。”

  《朗读者》节目的外景制片表示,为了形成一股长久的热爱阅读、热爱朗读的氛围,节目组会考虑将部分城市的“朗读亭”保留一段时间。尽管“朗读亭”已经来到了上海站,但之前杭州站的“朗读亭”现在仍然停留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案例·产业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环境周刊
   第07版:缘分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食界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在此绽放
同鑫旧货调剂商店
家庭周刊特别关注02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在此绽放 2017-03-15 2 2017年03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