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向以空间规模巨大深邃,平面铺展宏伟壮阔,联接严谨和组合精妙的建筑群体蜚声世界。而附丽于建筑体的 壁画,雕刻,以至砖石,瓦当等,亦各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俱臻极高的艺术成就。
瓦当,是瓦筒顶端的下垂部分,起着装饰屋檐和保护椽头的作用。它作为一种建筑部件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曾长期获得中外学者和艺术家的青睐,成为一个得到专门研究的学术和艺术领域,实属罕见。但事非偶然,瓦当确具有极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虽小但却灿烂夺目的明珠。
瓦当出现在西周早期,开始为素面半圆形。至西周晚期,当面出现了阴刻的简单而朴素的纹饰。战国时由于建筑工艺的提高,当面上出现了与青铜器纹饰相同或近似的夔纹、饕餮纹和动植物纹。当时在今宝鸡凤翔界内的秦国,当面上流行雕刻各种动物侧面单独图案,以及水涡纹、葵纹、树纹、叶纹等连缀图案,由此可以瞥见秦人生机勃勃的草原游牧狩猎生活之一斑。
汉朝初期,随着中原与边疆的沟通、南北文化的交流,边塞异域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对中原文化起了深刻的影响。瓦当纹饰也随之更趋于丰富多采。就其题材而言,大致可分为画像图案、几何装饰图象和文字图象三类。汉代提倡黄老思想,长生不死的游仙思想也非常盛行。画像图案瓦当多取材于象征四方、天地、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装饰图案瓦当则以卷云纹和几何变形纹为主。字纹图案瓦当的书法艺术颇具新意,秦代字纹瓦当已有不少创造,到了汉代则更趋繁缛富丽。
最初的文字瓦当,字体匀称,排列平整。瓦文词语以吉祥语、祷颂词为最常见,如“延年益寿”、“与天无极”、“长乐未央”等。这些词句与汉赋中的词语及当时印玺、铜镜、丝绸、砖文上的铭文词句相通。再有为注明建筑物名称用途的瓦文,如“年宫”、“上林”、“宗正官当”、“华仓”、“京师庚当”等,起着类似今日的牌匾的作用。还有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或含有纪念意义的瓦文,如“万岁”、“千秋”、“天地相方,与民世世,中正永安”等。
在出土瓦当的当面上,常见饰以白垩与朱红色,这与历代对色彩的尚好及审美心理有很大关系。而瓦当的制作工艺,在秦汉时已经非常成熟。西安西郊三桥街南的秦汉古建筑群遗址中,曾发现了九座汉初的宫瓦窑址。从遗存的大量筒瓦、瓦当、瓦范以及制陶工具看,秦及汉初是先造瓦心,再粘边轮。文字瓦范的凹槽一般作半圆或菱形状,这样不仅利于瓦当脱落,而且也使文字更加清新精神。
瓦当,已经远远超出建筑物附丽品的地位,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精品。它显示出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的杰出能力,是我国古老文化历史的见证。它对我们探究古代历史、建筑、艺术、工艺以至绘画、文字、书法等等。都是无价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