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上海,自幼酷爱读书,涉猎广泛,素喜花木,性情恬淡。因祖母素有咳疾,年高久劳,频频发作,我二叔自学了一些中医知识,常给老人施以按压合谷、循经敲打背部太阳经、按摩前额阳明经等手法缓解病痛。年幼的我常在一旁帮忙,耳濡目染日久,自然而然习得了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并萌发了学习中医的想法。高中毕业后,我放弃了原本学农的打算,转考上海中医学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本科毕业后我因成绩优异分配在龙华医院骨伤科,这里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骨伤科之一,根基深厚,名家荟萃。第一任主任是我国著名中医伤科专家石筱山先生,善治骨折、伤筋、脱位等外伤疾病,尤善内伤治疗;科室主管是我国武术伤科奠基人王子平先生的的传人吴诚德教授,擅长手法和导引。良好的环境对年轻医生的成长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勤学苦练,我很快掌握了伤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固定、药物治疗、功能锻炼等。当时我在院内已小有名气,来找我求治的患者越来越多。临证日久,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开始思索一些问题并尝试解决。
首先那时不少骨关节和脊柱疾病已开始手术治疗,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中西医结合的骨伤科除手术外,还要做一些相应的保守治疗。我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等待手术过程中通过保守治疗就有了明显缓解,后继续巩固治疗而愈。说明有些疾病不是一定要手术治疗;其次就是每天和人体骨骼打交道,愈加发现骨骼疾病之神秘,比如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但中药保守治疗往往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疗效,这引起了我探索中药汤剂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好奇;第三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骨伤病人越来越多,在国外,因为有很好的社区康复支持,病人术后两三天就可以出院,但国内的病人对康复知识一无所知,也没有社区医生帮助,康复效果往往不理想。作为一名医生,每当面对这种情况我总要思考我还能做什么,我该怎样做。怀抱着这种想法,我从人人艳羡的伤骨科转至康复科。
1999年施杞教授卸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回院创立脊柱病研究所和工作室,当时施师了解到我心中的苦闷便让我侍诊在侧。施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声名远播,甫一回院,求诊者便络绎不绝。彼时抄方但见疑难杂症不计其数均获满意疗效,惊叹中医中药、手法导引神奇之余,渐悟中医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施师潜移默化,鼓励我坚持中医康复之路,发挥手法优势同时加强对中药汤剂治疗的认识以提高临床疗效,逐渐我从工作中找到自己,重建信心。施师所赠箴言“不后悔过去、不羡慕别人、立足于现在、把握住未来”至今仍犹在耳边,成为鞭策我不断努力前进的动力。
施师在继承和发展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理论基础上,融王氏“瘀血”理论于一炉,所拟方药每获奇效。曾有一陈姓男子,天命之年,前臂尺骨下1/3处骨折后骨不连,取腓骨、髂骨植骨3次,X线均未见明显骨痂形成。仅煎服加熏洗中药2月,复查即显示连续性骨痂形成,后调理月余而瘥。
跟师门诊近二十年,我和诸位同门保存了大量抄方笔记,揣摩总结老师临床经验,以期提高自己同时也能为中医骨伤后学们留下一份宝贵财富。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长于调理而不擅治病。针对这种偏见,施师常告诫学生,医者能治病治好病是第一位的,特别在当今中医被边缘化情况下,中医人更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不仅要能治病、治好病,还要敢啃“硬骨头”,尤其要敢治别人不敢碰或治不了的治疑难杂症。
中医历来有医药不分家的传统,施师根据石氏理论,与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2009年联合研制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良药芪麝丸,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一些国际知名期刊,并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药重要保护品种,自投产后连续9年荣获“上海市中药行业名优产品”称号。我根据患者颈椎病不同症状医治,颇有心得。
对于骨伤科中的慢性疾病,平时和术后的康复相当重要,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肌劳损等慢性劳损性疾病,更是重在预防。将来病人的康复主要是在社区,所以施师很早就说一定要重视社区。2014年我成为上海市社区“师带徒”的指导老师,我秉承老师的信念,指导社区医生,帮助他们把社区康复做好,为病人做到尽善尽美。
随着老龄化和电子产品的普及,脊柱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施师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建立动物模型,证实了“筋骨失衡”是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并在王氏武术伤科“祛病延年二十式”基础上研究出“施氏十二字养生功”。作为上海市适宜技术由我负责向基层公众进行科普推广,有效降低颈椎病的复发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崇古不泥古是施师另一特点。后续由我为主开展的“整颈三步九法”、“整膝三步九法”、“中医手法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都是施师继承传统经典,改良规范治疗手法研究而成,在临床上都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下工守形,上工守神。施师常言:中医人治病,一定要有中医特色。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就是作为医者,治的不仅是眼前的病,更是患这个病的人,“身心同治”方为上策。
跟过施师门诊都会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就是他特别理解病人的心情,会从病人角度来考虑问题,让病人如沐春风。我在门诊带教学生时,有人疑惑中医常常有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同样一个方子,师傅开出来病人吃了有效果,学生开出来可能就没有效果,我总把施师的事迹告诉他们,让其了解“医者意也”的真谛。
“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施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1年,第四批名老中医师承班结业时,恰逢施师房颤术后,他捂着伤口也要亲自为我批改作业,修改论文,让我至今想来仍感佩不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施师的医德医术,人品师品,将永远影响着我,成为我不懈努力动力。
(作者为龙华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