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我发现女儿的写作能力还不错。很多朋友都认为这一定是遗传或者是我教的。这或许有一定的因素,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她接触写作的时候,我对她的影响充满着正能量。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的表现就是父母行为的折射。她刚会说话的时候,我每天晚上都会念故事给她听。她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常常要我颠来倒去地讲,我重复无数遍之后肯定是索然无味。但我坚持了下来,还尽可能地讲得生动活泼些。有一次她想买个有声故事机,后来想想又说算了,说有妈妈每天讲故事,可比那种故事书好太多了,那些有声故事书一定是没时间给孩子讲故事的家长买的。
上小学后,她慢慢识字了,我开始培养她每天用拼音或汉字写一段话。到后来,是我没有坚持住这个习惯。那会儿正好认识了一位文友,是我们老家优秀的青年作家,他平时教学生写作文,并且我听说他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觉得女儿应该会很感兴趣,便试着邀请他给女儿上作文课。他觉得很诧异,说我自己也会写作,为什么不自己教呢?我笑着解释,我真不是谦虚,自己会写散文、诗歌是真的,但对于教孩子如何写好作文可是一窍不通。
女儿听说要上作文课,开始有点不情不愿。一听老师的名字,还以为是个年纪很大的老夫子。当时我们和老师不在同一个城市,只能通过语音授课来完成。结果是,老师的上课方式果然深得她的喜欢,下了课之后她还会主动和我分享有趣的环节。而我,每次都会耐心细致地和她一起交流,这样的趣味引导让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她的习作频频发表在《故事大王》、《作文名师指导》等报刊杂志上。11岁的时候,凭着之前的创作经历,被批准加入了南通市作家协会以及启东市作家协会,成为协会中有史以来入会年龄最小的会员。这几年来,她也多次在全国现场作文竞赛、诗歌比赛和作文考级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另外,我们还一起读了很多共同喜欢的纸质书籍,有儿童文学、世界名著、武侠小说等等,以及很多的报刊杂志。这个习惯,从她能够阅读起延续到现在。共同阅读,会慢慢同化彼此的思维意识,很多时候我和她会不约而同地说出相同的观点。她爱上了纸质阅读的感觉,她的阅读水平也在慢慢提高。
其中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痴迷电子书。倒也不是刻意反对,只不过长时间盯着平板或手机,对孩子的眼睛总不是什么好事。并且,我个人觉得,对孩子而言,很多电子书的内容与质量不是特别理想。我再三指责她的行为之后,她反驳,妈妈你不也一直看电子书吗?我反思了下自己的行为,确实是这样,那阵子我比较依赖于电子书阅读,总会不自觉地拿起平板电脑。
于是,我开始将平板电脑束之高阁。不管去哪儿,都是带着纸质杂志。到了年底订阅报刊的时候,我选择了一些适合她也适合我看的杂志。结果,每次有新杂志寄到家的时候,我们俩会抢着看。逛街的时候,她最喜欢去的地方,也会是书城。每次去,不挑些自己喜欢的书是不会回来的。那段时间,我跟她约定各自写作。写完之后,我自己投稿,她交给老师替她投稿。每次刊出,不论是她的或是我的,都会让她对书的好感和喜欢与日俱增。
就是这样,我用我的阅读习惯、阅读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阅读方式。很多时候,家长的行为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习惯。所以,每每有朋友觉得她的写作是我遗传的,或者是我教的,我很肯定地说不是。我对她的教育更多的是影响,而不是直接授课。
对于我来说,在陪伴孩子阅读的时候,我自己也在进步。从给她写成长日记起,我慢慢地开始涉及文学写作。大约前前后后给她写了近十万字的成长日记,她长大之后时常会翻阅看看,顺便回忆起童年趣事,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而我也在那个时期,出版了一本二十万字的散文集,还有很多文字在纸媒与网络中发表。在她上小学的时候,我被批准加入启东市作家协会和南通市作家协会。在她上初中的时候,我被批准成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并也是目前启东市作协已加入江苏省作协的22名作家中最年轻的。最好的成长,一定是相互的;最好的影响,对孩子应是正能量的。
【结语】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不断地引导。未来无法预知,面对新事物新情况,保持学习的心态,是双方都应该做的事情。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都不会相同,而且各自的家庭环境、性格等因素也是差异万千,家长与孩子若能怀着修正、调整的态度真诚交流与相互沟通,就都能愉快轻松地生活。
这些年来,我的坚持、影响与信任,促进了她的成长;她的鼓励、肯定与夸奖,也激励我努力去做我喜欢的事情。我们就是这样,相互给予对方一片阳光,然后一起成长,一起超越过去,走向远方!
作者简介 陆华丽: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遗落的旧时光》,荣获上海市“十三五”智慧家长(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