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名人生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贝聿铭:最美的建筑,建在时间之上
宗合
贝律铭在中国大陆留下的第一座建筑:香山饭店
陈从周,贝聿铭,冯纪中合影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当地时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1983年,贝聿铭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的代表作包括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香港地标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

  他曾说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根据《吴中贝氏家谱》记载,从明代中叶起贝家就定居于苏州,贝家靠行医助人在苏州站稳了脚跟。到了贝聿铭,已经是第十五代传人。

  贝聿铭出生那一年,叔祖贝润生花费80万银元买下古典园林狮子林,花巨资修缮供家族之用。贝聿铭曾在狮子林里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贝聿铭的祖父贝理泰由于父亲的突然病故,不得不放弃仕途,转而料理家庭。由于他擅长理财,被当地知县请做幕僚,后来又协助陈光甫、庄得之于1915年创办了上海银行,1917年出任苏州分行经理。还促使中国旅行社的成立并兼任中国旅行社苏州分社经理。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自小耳濡目染,继承了贝理泰的衣钵。他曾经供职于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统计部。1914年,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贝祖诒受宋子文器重,出任中央银行总裁。在一年的任期内,贝祖诒致力于外汇管理,被视为最有才干的财务官员。1973年贝祖诒任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办事董事,11年后才退休,寓居纽约,1982年12月27日去世。

  实际上,贝聿铭高中毕业之后,父亲希望他去英国读经济学。但贝聿铭更加心仪于建筑。赴美之后,贝聿铭辗转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1948年,贝聿铭来到韦伯纳普建筑公司,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贝聿铭在这家公司长达十二年之久,其中包括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

  美国肯迪尼图书馆的建造,让贝聿铭崭露头角。1963年,美国总统肯迪尼遇刺身亡,此前的一个月,他刚刚在母校哈佛大学内亲自选定场地,用于建设总统图书馆。迪尼的遗孀杰奎琳为了图书馆的建造,不停拜访当时有名的设计师。最开始贝聿铭只是在候选名单之内,可是最终他赢得了这次机会。由于各种原因,这座图书馆耗费了15年才得以建成。但建成之后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贝聿铭随之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几年后,贝聿铭将金字塔“搬进”卢浮宫。1983年,贝聿铭接到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成为大卢浮宫项目的总建筑师。最开始巴黎人民并不赞同让一位东方设计师对卢浮宫进行修改,当时的法国媒体更是对他冷嘲热讽。据贝聿铭回忆:“在我们公开展示金字塔设计之后的1984到1985年之间,争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我也在巴黎街头遭到不少白眼。”但贝聿铭并没有放弃。最终这座金字塔成为了巴黎的地标线建筑之一。贝聿铭不仅在巴黎留下了自己宝贵的建筑财富,卡塔尔的多哈、日本的滋贺县甲贺市、美国的华盛顿以及德国的柏林都留下了他的作品。

  百年传奇人生里,他几乎获得了一个建筑师能拥有的全部荣誉。据粗略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尽管受到过多年西方教育,贝聿铭却从没忘记过祖国,“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北京香山饭店是贝律铭在中国大陆留下的第一座建筑。

  1946年,还在哈佛读书的贝聿铭曾给朋友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现在的问题是,要找到一种绝对中国的建筑表达,但又不用到中国传统的建筑细节和主题。”信封上还印着“贝聿铭不可能的梦想——1946”。

  30多年后,他的梦想终于有机会实现了,那就是香山饭店项目(1978—1982)。

  贝聿铭第一次访问北京是1974年,与美国建筑师协会一同。在这次访问中,贝聿铭建议尽量不要在故宫附近建高楼。1978年,在人民大会堂的晚宴上,他又提出了他的担忧。之后不久,政府决定禁止在故宫周围一定范围内建设任何高楼。后来贝聿铭回忆称:“算起来,这才是我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当时,中国政府希望贝聿铭能为北京设计一座建筑,并给了三块北京城外的地供他挑选。贝聿铭考察后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建筑走到了死胡同。他曾说:“现有的两个方向,一是盲目仿古,一是全盘西化,哪一条都走不通……我想探索一下,中国传统究竟是否还扎根于老百姓的生活中。如果是,那么或许中国建筑师就不用靠西方国家而能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贝聿铭用他老家苏州风格的白灰泥墙,取代了北方常用的赭石色墙。他还请来一位75岁高龄的烧窑手艺工匠,恢复了从明朝传下来上千年、快要失传的技艺。

  香山饭店不同于贝聿铭大多数建筑,不具备独立的雕塑形态,而是具有强烈的“绘画性”。他结合中国园林经典的轴线和收放自如的空间序列,让酒店从中庭辐射出去:为了保护原有的众多树木,其中还包括两柱八百年的银杏树,客房不对称地分散在四周。贝聿铭曾说:“中国园林就像是一个迷宫,置身其中,你很难一眼望尽,永远不能领悟全局……它关乎尺度、关乎散点透视,也关乎偶然——那种出人意料的欣喜。”贝聿铭在主花园重现了“曲水流觞”——中国所剩无几的古老水迷宫。但是石材选择成了最大的问题,直到有一次贝聿铭在去北京的飞机上找到了灵感——一本介绍云南石林的宣传册。他把云南的石头运到3000多公里外的北京。

  但工人在施工时对这些刻意设计的细节毫不在乎,随意改变水流的线路,石头的摆放位置也是随随便便。看到的精心设计被弄成这个样子,贝聿铭非常痛心。

  贝聿铭曾说:“香山饭店是我经历过最难的项目之一,在一个我完全不明白的系统里工作,有很多欣喜,也有不少挫折。我们不能下指令,只能提建议,而中国人又不会轻易下决定……领导有领导的说法,工人有工人的意见,本土建筑师也有自己的观点。”关于香山饭店,西方建筑界误以为它是后现代风格;而中国建筑师和官员则为他没有加入现代元素而颇感失望。贝聿铭曾辩驳:“如果造一座反光的玻璃大厦,又有什么好处呢?”在饭店的落成典礼上,一个高官不屑地说香山饭店看上去“很中国”。事后贝聿铭说:“当时正开始‘四个现代化’,政府想要的是西式风格,所以他这个评价并不是褒义,但听在我耳里,就是表扬。”

  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回到苏州,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贝聿铭特地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将苏州博物馆建成了这个城市最具灵气的地方。

  在苏州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贝聿铭说:“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宗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教育
   第04版:申城教育
   第05版:申城教育
   第06版:申城纪实
   第07版:家庭计划
   第08版:市计生协专版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大手小手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小楼书香
   第16版:名人生活
贝聿铭:最美的建筑,建在时间之上
广告
广告
广告
家庭周刊名人生活16贝聿铭:最美的建筑,建在时间之上 2019-05-22 2 2019年05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