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凯叔”与“故事”结缘,竟源自小时候一段不美好的经历。
“大概因为我小时候比较淘,幼儿园老师经常打我。可有一天老师居然没打我,原因是那天我给小伙伴儿们讲故事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听我讲,课堂秩序特别好。老师一看课堂秩序这么好,就坐到一边织毛衣去了。”王凯说。
正是那天的“反常”,给年幼的王凯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与自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突然有一天,我居然能代替老师‘上课’了,这是一种多大的尊重”。这种“被看见、被尊重”的感觉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变成了王凯小时候的信心支柱,也在他心中埋下了“讲故事”的种子。
当从央视辞职后,王凯有了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女儿每天都要缠着他讲故事,哪怕不在家也要将故事录好发给女儿。偶然一次,王凯将录好的故事分享到幼儿园的班级群,不成想竟然收获了一批“小用户”,孩子们还亲切地称他为“凯叔”。
慢慢地,“小用户”越来越多,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方便孩子们听故事,王凯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专门发他讲故事的音视频。“我发现孩子们好像真的在意我、喜欢我,于是我更想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可给自家孩子讲故事和给别人家孩子讲故事不一样,给一个孩子讲故事和给一大群孩子讲故事也不一样。
起初,王凯给孩子们讲《西游记》里的故事,《西游记》能作为“最浅显易懂的知识阶梯”,让三四岁的孩子听起来也没有障碍。创作早期团队人少,改编皆是王凯一人完成,他用了三年才创作出《凯叔·西游记》,光文案就写了70万字。然而事实证明,讲故事只有文案不行,毕竟讲故事终归要看“实操”。
“一遍一遍改,一遍一遍跑,其间不记得反复了多少次,直到有一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不再发问,我就知道这故事,成了。”王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