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村民自治”不是新名词,但在合庆镇党委看来,村政府愿不愿意“革”自己的“命”,真正按村民授权去管理,引导村民在自治中自己教育自己,形成公民的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却不是件简单的事。合庆镇的探索证明,只要真正把执政为民的理念与“村民自治”的实践结合起来,跨过村治只在自上而下的单轨上运行这个坎,形成上通下达、来回自如的双轨形式,像一些村镇的群体性矛盾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遥远。
我们去合庆镇和下属两个村时已是年关,听勤奋村支书黄慧萍介绍,过去每到这时,往往是矛盾集中的时刻,争要补助、不满分红的,一些村落还出现村委会被村民“包围”,甚至村支书门被踹破的尴尬场景。
但是那天,当我们来到浦东合庆镇却发现,无论在“穷村”勤奋村还是“富村”庆丰村,这里的年前宁静安逸,村民与村干部坐在一起谈论的是来年“农村会所”的建造、90岁以上老人生日的慰问。“现在日子过得太平,多亏了一位家家都有的‘老先生’。”勤奋村65岁的村民黄月琴笑着说。她说的“老先生”就是从去年起在该镇全面铺开的《村民自治章程》及实施细则。当地干部群众称之为“1+X模式”,“1”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X”即具体的“实施细则”,是村里的各项办事准则的规章制度。
(下转A2版) (上接第1版)
■村民自治章程筑起“防火墙”
在合庆镇的庆丰村、勤奋村,我们见到了这名“老先生”,原来这是一本根据每个村不同情况,由每户村民代表张口发言、举手投票制定出来的《村民自治章程》。大到农民建房的审批、征地安置,小到村里高中生、大学生的奖励标准,村民都可在自己参与编制的《村民自治章程》及实施细则中找到依据。
“过去老百姓说,与村干部对话就闹心,看到村里建设就疑心,对村务工作不上心,这样的状况着实让镇村干部头疼。”镇党委书记杨琴华坦言,尤其是碰到征地、建房这样的事,矛盾冲突更是激烈。
勤奋村村支书黄慧萍对此深有感触:“记得2008年,上级给村里7个征地养吸劳指标,当时村里的事情基本上是村干部‘拍脑袋’决定的。我们几名村干部一合计,就制定出了征地养吸劳指标的分配名单。没想到,名单公布的第二天,村民们就将村委会办公室围了个严严实实,大闹村委会,还有人干脆带上方便面、卷起铺盖,直接睡到村委会办公室住一个星期。”
如何筑起化解矛盾的“防火墙”?合庆镇党政一班人清醒认识到:在信息发达、村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靠老思路、老办法已不够,关键是要让村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村民自治”有章可循。
■村民自治从晒“家底”开始
为此,镇党委专门到村民中听取民意,请村民们“说真话”。村民们普遍反映,村里集体资产到底有多少,上级每年批下来的资金有多少,用于村里的什么公共建设,哪些能切切实实让村民享受到,能否先为咱们晒晒“家底”?镇党委认为这是集体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化解村民心中疑虑的重要一环,他们马上吸收了村民建议,从晒“家底”做起。由镇人大作出相关决议,聘请独立审计机构对村级集体财产和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审计,结果向村民公开。
同时,通过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互换、聘请独立的村级财务顾问,确保村级财务公开。通过晒“家底”,镇里村里每年有多少收入、怎么开支,村里每年可支配有多少,多少用在村民身上,村干部有没有“乱吃乱用”,全部一目了然,让村民们心服口服。
我们在合庆镇政府看到了6本刚“出炉”的“蓝皮书”,原来是镇政府专门请来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今年包括村庄改造等重大项目、财力等最重要的“家底”做评估,还请村民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打分。
■自治章程限制村干部权力
在庆丰村和勤奋村,我们看到了多个“版本”不同的自治章程实施细则。原来,自治章程是镇层面充分听取民意产生的结果,每个村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为了让一份村民认可的自治章程问世,村党支部将表格发到每个村民手中,每户村民都派出代表参加“户代会”,广泛征求村民对村务中关注、关心的事项,最后统计汇总,将村民关注度最高、反映最集中的事项,作为村民自治的项目。记者看到,自治项目包括土地管理、征地安置、集体资产处置,子女考上大学家庭奖励等全都一一列出,都与村民生活关系密切。有了《村民自治章程》,村里的事项不再由村干部“一言堂”或者“毛估估”。
目前,这种村民自治模式经过试点,已在合庆镇28个村庄中全面铺开。自治章程及细则出台后,有村民形象地说,拿到这本小册子,有关自己利益的政策规定全都“白纸黑字”;看懂了这本小册子,也就“晒”出了村干部的权力范围,明白了村干部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是不是“照章办事”。
有了自治章程在手,2011年,同样碰上征地的“老大难”问题,勤奋村村支书黄慧萍却松了一口气。这次上级又给村里15个征地养吸劳指标,村委会将此信息公开后,村民对照章程和细则就明白了自己是否符合标准,村干部严格按照规定落实,几天时间就安排完毕,村民个个信服,没人吵闹。
■自治章程让村民自己“守规矩”
按章办事,大家共同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村民们说,这位“老先生”才是村里的最高权威。“过去每到年关,张家是困难户领100元,李家有残疾人给200元,补助多少往往凭村干部随意而定,操作不规范,引起不少村民矛盾。甚至有村民将村支书门踹破,拿了村里的公车钥匙开了就跑,场面十分混乱。但如今到了年关,谁家该补贴多少,什么情况能获得补助,一翻《村民自治章程》全都有统一标准,谁也不能逾矩。”黄慧萍说。
有了明文规定,不但村干部不能逾矩,村民们也要按章办事。庆丰村村支书孟东华说,村里曾经在一个村民小组里造了农民会所,为村民提供办红白喜事和休闲娱乐的场所,很受村民欢迎。但相隔仅500米的另一个村民小组的部分村民听说了,也要求在自己的村民小组里建造农民会所。“我和其他村干部带上《村民自治章程》来到村民小组,开口就说,我们先一起学习自治章程,尤其是针对建造农民会所的条件等和村民一起‘做功课’。”在“功课”做完后,村民们的口气已经软了一半,村干部再为村民们详细分析已建造好的农民会所具备什么条件,建造在那里对更多村民便利等原因,让一些原本固执己见的村民哑口无言。
走在勤奋村,我们看到村庄干净整洁,一批村民自发组织的环境监督小队,正在义务巡视村里环境,发现有乱丢垃圾、损坏绿化、违章搭建等,及时劝阻和提醒。自治章程成了提高村民自治意识的“催化剂”。
据了解,村民自治章程实行后,在2011年基层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中,合庆镇35个村委中有24个支部书记全票当选,平均得票率超过97%。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全镇信访总量减少近35%,其中涉及村干部问题的群众信访人次下降了近50%。
合庆镇的“老先生”还教会了大家什么,实践和思考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