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康熙相比,雍正皇帝最欣赏紫砂茗壶独具个性的造型和泥质的天然肌理之美,即使有花纹也是本色泥绘。这时的紫砂壶,全然没有了明代初创期那种粗糙的土砂之气了。据清宫档案记载:
“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奉旨:此壶款式甚好,照此款打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其柿形壶的把子做圆些,嘴子放长,钦此。”
这个海望郎中还真是非常关照宜兴紫砂,此公绝对是个铁杆壶迷,囊中一定收了不少好壶。由此我们还可以断定,雍正朝宫里有宜兴紫砂壶,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之事,而且,壶的品种还不少。所谓“柿形壶”暗合了民间“事事如意”的谐音,是中国口彩文化的一个典型个案。有一件“雍正宜兴窑柿蒂纹扁圆壶”,盖面浮雕的柿蒂纹周边向外翻卷,曲线优雅自如,给光素的壶体增添了圆雕的神韵,具有典型的晚明遗风。
雍正还多次命令景德镇官窑按照宜兴壶式样烧制瓷器。还是这个海望郎中,手持一件宜兴紫砂素壶,于一个天气晴好的早晨,语气朗朗地宣旨:
“此壶把子大些,嘴子亦小,着木样改准,交年希尧烧造。钦此!”
“做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做均窑、霁红、霁青釉色烧造,钦此!”
年希尧就是年羹尧的哥哥,早年任过工部侍郎。雍正皇朝仅存13年,在“造办处”的档案里提到宜兴紫砂的,就有11次之多。由于雍正喜欢紫砂,又有海望这样的铁杆壶迷内外接应,雍正时期流入宫中的紫砂壶数量一定不在少数。而且,受宜兴紫砂壶的启发和影响,雍正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出现了许多新颖灵秀的造型,如斗彩提梁壶、粉彩圆壶、仿均菊瓣壶、霁蓝釉钵、霁红釉钵等,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认为,这些壶的造型、风格或多或少地从紫砂壶上获得了灵感。
乾隆皇帝更不得了,他一生嗜茶,对茗饮用具的考究堪称登峰造极。作为一个顶级老茶客,他深谙紫砂壶泡茶的妙处,在他看来,一柄上乘紫砂壶的价值,完全可以和官窑瓷器媲美。乾隆又好作诗词,兴致来了,可以一日几诗。他用的紫砂壶上,特别讲究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那壶上的绘画和书法是用本色泥浆堆绘而成,泥浆研磨得和墨汁一样细润而有亮色,稀与稠的程度,必须恰到好处,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有时,乾隆突然来了诗兴,乃于殿上即兴口占,一旁伺候的太监赶紧将御诗抄录在案。故宫藏有一把“宜兴窑描金山水方壶”,一面绘金彩山水人物纹,另三面用篆体金彩乾隆的一首五言诗:
径穿玲珑石 檐挂峥嵘泉
小许亦自佳 昨来龙井边
这首即兴小诗虽然直白了些,但在乾隆的诗作里已经属于上品。经乾隆御笔题诗的那些“烹茶图茗壶”,有筒形、六方筒形、深腹阔底形、扁圆形、圆形、瓜棱形等,且看这些壶的坯面上好不热闹,这一面是皇上的御题亲笔;转过去,那一面是堆绘的烹茶图,是明代文征明的画稿底子;再看那泥色,朱砂红、紫红、栗色、深姜黄、浅粉黄、灰赭色等等。乾隆非常喜欢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把戗金、描金、模印、刻划、雕刻、彩泥堆绘等不同的装饰技法全用在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上。这些绝技,可惜在乾隆皇朝之后全部消失了。专家认为,珐琅彩在它诞生后的200年内,技艺秘不示人,亦无任何记载。除了皇上,没人敢用。紫砂胎彩漆描金壶,应该是乾隆时期堪称一绝的精品。
清朝的文化繁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相媲美。数百年的光阴过去了,当年的老壶,依然那么金碧辉煌。乾隆最喜爱的一件“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就是放在今天看,也堪称无与伦比。在皇帝的抚掌之间它始终笃定安静、寸水柔肠,无论宫中风云波诡云谲,江山社稷沉浮变幻,它始终不离不弃地守着皇上,保持着前世的矜持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