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上忽然看到久没有消息的吴媚媚的大照片,不由得心里一怔:莫非她……果然,她走了,在福利院走的。报上说,走得很安详……
我和吴妈妈接触得不多,以前也没有机会合作。在一些晚会的演出中,有时会在后台相遇,我总是跟她说,喜欢看她的戏,但她也总是把我这当作客气话。她似乎觉得我们这些演员是正规戏剧学院出来的学生,比她要高一等,殊不知,我们在学校,正把她演的戏当教材呢!
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的时候,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那时上海有滑稽剧团,还有个方言话剧团。那时,在学校,我们学生常有观摩各剧团演出的机会,而观摩滑稽剧团和方言话剧团像《三毛学生意》《啼笑因缘》《张文祥刺马》《珍珠塔》等保留剧目的演出,都是我们每届表演系学生的必修课,看完回来,还会在表演课上模仿。这些老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人物,从表演、身段、语言等各方面都另有一功。他们虽没有学过“斯坦尼”,但是那些人物植根于生活,特别鲜活生动。我就是在他们的舞台上认识了吴媚媚。
记得上世纪60年代,日本话剧团来上海访问演出,他们在上海也看了不少中国的演出,和日本演员的交流座谈中我们得知,他们最喜欢的,也是最推崇的演员,就是吴媚媚。我不知道吴媚媚自己生前知不知道日本同行对她的评价,也许并没有人告诉过她,但是,我听说后,更增加了对她的崇敬。
记得“文革”结束不久,上海舞台上出现了一台滑稽戏《阿混新传》,吴媚媚在里面演一位宠爱阿混的老奶奶。我带着还没上小学的儿子去看这戏,笑得他从观众座椅上翻到地下。从此他对这些演员比我还关心,说起他们来如数家珍。
1995年,上海拍了电视剧《孽债》,因要送央视播出,必须都配成普通话。导演黄蜀芹希望我来帮她完成这普通话版的配音工作。我知道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会使全剧损失很多鲜活的语言和生活气息,而且会使一些在剧中不懂沪语的孩子们面前的对话显得不合理。不过我还是勉为其难地接受了。但是,在全剧中,唯有吴媚媚饰演的浦东阿奶这个角色,我坚持不用普通话重配。因为正是吴媚媚那一口纯正地道的浦东口音,使这样一个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得到无数观众的认可和喜欢,这是没有任何一种别的语言能替代的。换了语言就不是“浦东阿奶”了!
我们有那么多做戏剧评论工作的人,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专门研究过她的表演,也不知道她生前有没有人为她写过书。比起有的“国宝级”的演员来说,吴媚媚一点也不逊色,至少可以说是“市宝级”的。
吴媚媚的离去,真是我们城市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