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眼保健操是如何诞生的?
答:眼保健操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最终成型于80年代,是由我国独创,带有显著时代特征并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的眼部保健操。其目的正如老版眼保健操开头的“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一样,是在当时防治近视、保护视力的热切渴望下应运而生的。
根据互动百科相关资料显示,眼保健操是1963年由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教研室刘世铭主任自创的,共8节。后经多次改编,最终由上海市眼病防治所定稿,1982年由教育部等十部委向全国推广。另据上海市眼病防治所的资料显示,本市早在1960年便开始试行眼保健操,当时有12节;从1961年起在学校蹲点研究,逐渐提高浓缩为4节(按揉上眶角,挤按睛明穴,按揉四白穴,按揉太阳穴轮刮眼眶),成为眼保健操的雏形。
究竟谁是最先发明眼保健操的第一人,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眼保健操的巨大影响力,成为了好几代人的“集体无意识”。因此,当有人提出对眼保健操究竟有没有用的质疑时,立刻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热议。
问:眼保健操究竟有没有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作用呢?
答:眼保健操是根据推拿原理、经络穴位,结合医疗体育综合而成一套“眼操”操练程序。它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穴位和皮肤、肌肉来达到通经络、养气血、消疲劳的目的,进而保护视力。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眼病防治所就其功效做过科学论证,通过血流图仪、红外热像仪、阿菲莫夫表和眼压计等仪器对眼保健操的生理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研究。研究后认为,眼保健操可使眼局部血流量增加,血循环改善,从而解除眼睛疲劳。在全国各地对于眼保健操的效果评价中,对于眼保健操能够缓解视疲劳的功效大多是持肯定态度的。
针对眼保健操是否能防治近视,目前学术界仍然存有争议。当年“假性近视”理论铺天盖地,在视疲劳导致假性近视、假性近视导致真性近视这一逻辑的引导下,因眼保健操能缓解视疲劳,因此也被认为能够治疗假性近视从而防治真性近视。但目前随着近视研究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学生近视大部分并非“假性近视”导致,那些标榜能够治疗“假性近视”的方法(不只是眼保健操,还有许多)对于学生近视究竟有多大作用,留下的是一串串问号。
对于预防近视是否有效暂且不表,单就眼保健操缓解视疲劳的作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当前学生课业负担日益加重,学生近视防治尚无易推广的简便方法的背景下,眼保健操不失为一种具有一定眼保健功能的活动。预防近视是一项综合工程,做眼保健操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护眼行为。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眼保健操会损害眼健康,所以,“眼保健操残害青少年”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问:做眼保健操会导致“红眼病”吗?
答:所谓“用脏手按摩眼部穴位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继而否定眼保健操”的说法,其实是偷换概念。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的是脏手,而不是眼保健操。眼保健操本身并不会导致各种眼部感染。如果儿童手脏不管做不做眼保健操,只要他揉了眼睛都有可能导致“红眼病”和眼部感染。我们对于本市“红眼病”的监测表明,本市历史上从来没有一起因为学生做眼保健操导致“红眼病”流行的案例。“红眼病”和眼部感染的防控关键点在于手部的清洁和不要用脏手揉眼睛,在“红眼病”流行期间,如果某所学校发生“红眼病”的小范围流行,卫生防疫部门会根据情况建议学校暂停开展眼保健操。 朱剑锋(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防治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