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赛至今,不少中国运动员都在用微博,也能做到赛前赛后频繁互动,但说句实在话,一些冠军表达得可实在不怎么样。
拿了金牌,“谢谢大家,我会继续努力的。”
没拿金牌,“对不起,我会继续努力的。”
队友拿了金牌,“恭喜”再@一下,对方回复“谢谢哦”。
稍微好一点的,也是为了凑字数,一些体育明星还会加上一两句人生感悟。像“有付出,肯定有回报”,或“关了一扇门,必定打开一扇窗”这两句话,许多人用过。
这样的循规蹈矩,当然不会像外国运动员那样闯下弥天大祸,但实际上也少了许多色彩。
微博第一要有信息,第二要有趣,第三最好有观点。在信息这一点上,射击运动员谭宗亮就表现得不错。既知道感慨无法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又表达“真想儿子啊”,怡然自得。邹市明等其他运动员,也能做到“信息直达”。
更好的是体操运动员冯喆,知道在微博上讲笑话,比如他和教练之间的故事,虽然照搬了网上的一些段子,但写到微博里,就特别有意思。
但是,用微博表达观点,而且表达得好的,我还没看到。而这,常常是微博最大的威力。
当西方媒体质疑叶诗文服用违禁药物时,当中国自行车队遭遇“金改银”风波时,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利用社交网络予以回击。
社交网络的特点是,声音的第一落点最为关键,短时间内如果没有第二种声音,那么主流观点就会形成。羽毛球女双“让球”风波刚出来时,中国羽毛球队也没有想到利用微博进行危机公关,直到李永波在个人微博上表明态度,事情的热度才有所降低。
中国人讲究的是谦虚、大度,在表达过度与表达不足之间,常选择后者。但是,面对“是否服用禁药”、“是否机器人”这样嚣张的“表达过度”时,似乎也很有必要学会反击。
从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始,中国奥运冠军的“赛后表达”,其实已有变化。“关注爱人”等个性化表达,取代了“感谢领导”。而现在,这样的态度如何在社交网络上,用恰当的语言体现,又是一个新课题了。 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