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妈妈选手”,其实也有“妈妈记者”。这次来伦敦,同行之中,不少是妈妈。掐指算算,她们有的在伦敦已呆了40多天。
采访世界大赛,强大的心理压力倒还在其次。东奔西走的体能考验,也不是问题。只有千里之外的亲情,是始终的牵挂。
昨天和一名“妈妈记者”聊天,她说,背再重的包,自己也麻木了。坐再多的地铁,也麻木了。奥运大赛,就是把女人当男人用。每到累时,看看小孩的照片,想想回去后抱着孩子的甜蜜,也就够了。
她把采访奥运会,说得像坐牢一样。
另一名“妈妈记者”承认,自己在伦敦想孩子,想到哭。但眼泪擦干,该干的活,还是要干。空闲下来时,想给家里打电话,又担心听到孩子的声音会哭,每次总是很矛盾……
这样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为人父母,出差在外,本来就有一根线牵着。这样的一根线,忙时你感觉不到,只有写完稿,空下来,才会体会到,自己不过是在异国他乡。这里不是你的家。
去巴黎采访世乒赛,遇到一名赞助商。初次见面,他就拿出几张照片,一一给我介绍:这是大女儿,这是小儿子。末了,他还拿出一张照片,是家中的宠物狗,“这是我最宝贝的家伙”。
为了巴黎世乒赛,这名赞助商在巴黎已呆了3个月。那几张照片,已经有些卷边了。
多年前,我随本报一名老记者出差,看他吃方便面总把汤料包单独放出,藏好。问他为什么,他说,回去给女儿喝,女儿就喜欢喝这样的汤。
这是一包汤料的问题吗?当然不是。这么多年来,这包汤料一直在我的心里。回去泡给女儿喝的那一碗汤,该是很满很满的吧。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