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我们这个城市会因书展掀起一股阅读的热潮。这次书展华彩落幕后,我不禁由此及彼从阅读书籍,想到了阅读档案。
这些年来,档案馆与市民贴近了,不少人为获取真凭实据,维护自身权益,走进了原本神秘的档案馆。一天,张先生和老伴赵女士为寻找“婚姻证明”,走进了上海市档案馆。夫妻俩打算出国探望移民海外的子女,但结婚证早已遗失,在办理有关出入境手续(婚姻公证)时遇到了困难。老两口跑遍民政、公安等部门均无所获。眼看申请出境审批的期限就要截止,两位老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市档案馆。没想到,接待人员在询问了有关情况后,很快帮他们找到了1952年结婚登记的公证书。望着公证书上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夫妻俩激动不已。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上海市档案馆和17个区县档案馆的档案查阅“窗口”经常发生着。
市民走进档案馆,大多是为维护切身利益、解决实际问题来寻找凭证证据的。如无这种需求,一般不会轻易走进档案馆。解决问题后,也不会再次来。市民对档案价值的判断,往往局限在凭证价值上。因此,市民查阅档案称为利用档案,而不称为阅读档案;查阅者称之为利用者,而不称之为读者。
其实,档案的价值并不止于凭证证据上,也并非只体现在艰深的学术价值上,许多档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很有可读性、可看性。近年来,上海市档案馆开放的档案史料中,大多很有“看点”。 要了解老上海景观,可以阅读1937年的《上海轮廓》,里面既有公共租界中区详图,上海俯瞰图,有市政府、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中法大药房、孙中山先生住宅、盛宣怀公馆等重要机构和场所的建筑外观;也有煤气灯、电话亭、小报摊、广告招贴等街头小景。要想探究世界上最大海难、1948年上海江亚轮沉没之谜,可以阅读1949年的《江亚轮专集》,该专集收录了江亚轮罹难旅客记录表,记录了失事经过与善后等史实。对上海文化机构的历史有兴趣,可以阅读解放初期上海文艺演出团体登记档案,包括京、昆、越、沪、淮、滑稽等剧种几乎所有剧团和演员的材料。如想“重温”物质匮乏时期的苦涩记忆,可以阅读当年的“机密”文件:市商业二局等《关于1962年春节副食品市场供应安排方案》,市商业一局《关于1973年葵扇、晒衣竹供应办法的报告》等。要想了解南京路的“前世今生”,市档案馆有689条信息可供读者选择,其中有1903年修筑南京路和各个时期南京路街景的照片,1960年黄浦区关于改建南京路的规划,1963年市公用局关于拆除南京路有轨电车轨道的报告……
这种阅读,能让人走近历史真实,触摸发展脉络,寻觅散落的历史信号,体验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今年9月1日起,市和区县档案馆档案查阅“窗口”全都实行每周六天工作制。这样,一定会有更多的利用者走进档案馆,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以读者的身份到档案馆阅读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