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发生在伊拉克的哈巴尼亚基地保卫战中,英军和轴心国出动的兵力兵器都很有限,但军史学界却认为,这场短暂战事非常重要,要不是希特勒过于专注进攻苏联而忽视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他本可以在中东给予英国致命一击。而正是哈巴尼亚基地的英国空军“菜鸟”利用老旧装备,取得了一个个惊人的胜利,保卫了英国的石油供应,将法西斯的黑手从中东驱逐了出去。
1941年4月30日凌晨2点,英国驻巴格达大使馆的外交官们突然被窗外隆隆的发动机声吵醒,赶到窗口一看,顿时大吃一惊,原来驻扎在拉希德兵营的伊拉克军车已驶出驻地,朝沙漠方向的哈巴尼亚基地开去,那里是英国空军第4航空训练学校所在地。
英国大使立刻通过无线电联系哈巴尼亚基地司令兼第4航校校长哈里·乔治·斯玛特,斯玛特闻报也是浑身冒冷汗,立刻拉响战斗警报,整个基地乱成一团。这些人不会想到,此后数天他们将成为焦点人群。
希特勒没有坚持己见
这场战事的根源是石油。1927年,英国结束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委任统治”,扶植哈希姆家族建立伊拉克王国,但仍在当地保留大量驻军。然而,英国长期用霸权支配中东事务,早已激起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民众的愤怒,这种情绪又被纳粹德国情报机关所利用。在德国间谍弗郎茨·维曼·拉姆魁特的策划下,1941年4月3日,仇英的伊拉克贵族拉希德·阿里·盖拉尼发动政变,成立以盖拉尼为首的新政府。
盖拉尼希望通过军事手段把英国人赶出中东。首先,他鼓动同样反英的埃及人发动起义;其次,他联系德国,希望德军南下,夺取对伊拉克最有威胁的英军塞浦路斯基地;第三,他给希特勒拍去电报,建议从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抽调一个师来伊拉克,充当抵抗英国的骨干力量。
为表示效忠纳粹的诚意,盖拉尼允诺德国人可以无条件使用伊拉克军事设施,于是希特勒命令总参谋部尽快拿出从“非洲军团”中抽调兵力进军伊拉克的计划。但德军参谋们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仅一个师前往伊拉克,很可能成为孤军,且北非战事正酣,抽调部队并不明智。
希特勒倒也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他正忙着策划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希特勒表示,陆军如果实在有困难,可让隆美尔打到苏伊士运河后,再寻找机会进军伊拉克。这一变故使希特勒丧失了掐断英国石油供应的绝佳机会,而且这个机会再也不会降临到纳粹头上。
英国发起“警察行动”
伊拉克的变化起初没有引起英国驻中东最高军事长官阿奇博尔德·韦维尔的注意,但英国首相丘吉尔却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如果德国人在伊拉克站稳脚跟,会使英国无法从伊拉克获取石油,英国与印度的空中联系也将被切断。更可怕的是,一旦盖拉尼政权得势,还将在中东激起更大的反英浪潮。
在丘吉尔的督促下,韦维尔派出第10印度师第2旅于4月29日晚在伊拉克唯一港口巴士拉先行登陆,英国海军的“竞技神”号航母、2艘巡洋舰和第10印度师其他部队也迅速开进。不过,英国并没有向伊拉克宣战,而是将这次军事行动称为“警察行动”。
身在巴格达的盖拉尼意识到,要推迟英军从陆上进攻巴格达的时间,就必须抢先占领哈巴尼亚基地,不让英军获得陆地制空权。当时,哈巴尼亚基地里有1000名英国空军人员,英国皇家近卫团第1营350人,以及亲英的伊拉克警察部队6个连。在装备方面,除了18辆老掉牙的装甲车,基地里的主要武器就是飞机了,最具战斗力的当属9架“角斗士”双翼战斗机、1架“布伦海姆”MK.I型轰炸机,以及26架“奥克斯福德”教练机。
哈巴尼亚名义上是英国空军基地,其实只是一座航校,飞机都很老旧,不适合作战。更大的问题是,基地水泵完全依赖哈巴尼亚镇上的电厂供电,英国人对电厂鞭长莫及。
“鸡毛信”飞向斯玛特
4月30日凌晨,伊拉克军队在哈巴尼亚基地南面的高地上架起大炮。早晨6时,一位伊军军官来到基地门前,递上一封书信:“我们将在哈巴尼亚山上进行军事训练,在此期间,禁止你们飞行和外出,如有违反,后果自负。”
看到这么霸道的“军事训练通知”,斯玛特气不打一处来,马上回信一封,“任何干扰我们飞行训练的行为都被视为‘开战’,我们要求你们迅速撤离,并确保我们基地的安全。”“文攻”之后必须马上“武备”,斯玛特命令开挖战壕,把所有的机枪部署在基地周围。所有飞行教官和学员在高温下给飞机加油装弹,并把飞机推到楼房和树木后面隐藏。实际上,如果他们遇到有水平的敌人,这一切措施在大规模空袭和炮火轰击下根本无济于事。
基地内的36架飞机也被分为4队,虽说飞机数量不少,但让人揪心的是飞行员的质量。斯玛特手下的35名飞行教官中只有三人打过仗,投弹手和机枪手则更加紧缺,不得不让学员顶上。
5月1日凌晨,斯玛特陆续收到四封电报。第一封,英国驻伊拉克大使许诺支持斯玛特采取任何行动。第二封,韦维尔通知斯玛特立即采取行动。第三封,巴士拉的英军指挥官称,由于遇到洪水,无法派遣地面部队增援,但尽力提供空中支援。第四封,英国外交部授权他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任何战术行动。
再看伊拉克一边,至5月1日,伊军围攻兵力增至1个步兵旅、2个机械化营、1个机械化炮兵旅(13门榴弹炮)、1个野战炮旅(12门加农炮、4门榴弹炮)、12辆装甲车,1个机枪连、1个通信连和1个防空/反坦克连,总计约9000人,还有数量不等的部族武装等待捞取战利品。令斯玛特恼火的是,当年他曾参与培训的伊拉克空军也要来“打老师”了。伊拉克空军装备有63架英国、意大利和美国提供的战机,性能方面甚至还略占上风。
斯玛特联系英国驻伊大使,让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军最迟于5月2日上午8时前撤离。否则,他将用一个白天对伊军发动空袭。
“菜鸟”间的激烈较量
5月2日凌晨5点,首批30架英军飞机挂着炸弹,从哈巴尼亚基地飞向伊军阵地。从巴士拉方向飞来的英军第70、37轰炸机中队的“惠灵顿”轰炸机也赶来支援。由于伊军都躲在掩体内,英军战机很难找到很好的轰炸目标。
此时,经验不足的伊军指挥官命令炮击哈巴尼亚基地,但此举却暴露了伊军火炮阵地,英军轰炸机趁机反复投弹。伊军打开探照灯,希望能反击英军飞机,却再次暴露己方目标,伊军炮兵阵地遭到精确轰炸。所有英军飞机都安全返回基地,加油、装弹后再次起飞,进行新一轮轰炸。不过,直到中午12点30分,伊军仍在炮击英军基地。而且,伊拉克空军也于上午10时炸毁3架停放在基地内的英军战机。
战至夜幕降临,斯玛特的“菜鸟”部下创造了英国空军的最高单日出动率——平均每人6次,共193架次。英军64架战机损失22架,伤亡10名飞行员。“菜鸟”伊军的损失也非常惨重,但他们还是没有发动地面进攻,因为庸碌的伊军指挥官不愿在击溃英军空中力量前进攻。
闻听前线战况不利,恼怒的盖拉尼下令占领巴格达的英国使馆,收缴所有通信设备,切断使馆与哈巴尼亚基地的联系。与此同时,伦敦责令韦维尔调集一切力量增援哈巴尼亚基地。韦维尔遂命令滞留在巴士拉的第10印度师全力推进,同时还命令驻海法(今属以色列)的英军守备部队攻进伊拉克。
“疯狂7秒”吓坏伊军
5月3日清晨,斯玛特发觉伊军攻势略显疲态,便重新召集飞机对伊拉克空军基地发起“先发制人”的攻击。这一天,英军飞行员大卫·埃文斯上尉开创了一种惊险但有效的轰炸战术——“疯狂7秒”。他先将炸弹保险拆除,这样只要炸弹一离开挂弹架,7秒后就会爆炸。埃文斯从900米高度接近伊军阵地,找到目标后,他驾驶飞机以320公里的时速俯冲而下,贴近目标时再猛地拉起操纵杆,使炸弹直接掉在目标头顶,7秒后炸弹爆炸时,飞机已飞回安全高度。这一疯狂战术把伊拉克人吓坏了。许多伊军炮手看见英军战机俯冲就四散而逃。
虽然伊军对哈巴尼亚基地连续炮击,却没能将其摧毁。随着哈巴尼亚基地继续获得外援,特别是英国空军第31中队的12架运输机持续将援军运进基地,伊军士兵的信心逐渐崩溃。有趣的是,一架运输机给基地运来一批一战时期的老式炮弹,正苦于没有重火力的基地军官发现摆在食堂门前的2门野战炮(原先的用途只是用来增加营地中的“军事气氛”),在装上老式炮弹后居然还能打响。这一下,高地上的伊军士兵以为英军增援了许多大炮,就更没斗志了。斯玛特再接再厉,不仅加强白天轰炸,晚上也派出飞机袭扰,让敌军夜不能寐。
其实,伊军不知道的是,打到5月5日,哈巴尼亚基地里的26架“奥克斯福德”教练机只剩4架尚能出动,“角斗士”战机也损失殆尽。英军飞行员们士气低迷,半数飞行学员或者战死或者精神失常。
幸运的是,5月6日清晨,英军侦察机回来报告,高地上的伊军正在撤退。英军皇家近卫团第1营营长罗伯特立即命令反攻,无心恋战的伊军朝费卢杰方向逃窜。
下午,从哈巴尼亚逃离的伊军与一支增援伊军在公路上相遇,两支部队乱作一团,所有卡车、坦克和装甲车停在公路上无法动弹。英军趁机集中力量进行空袭,战斗持续了2小时,全歼伊军主力,自身只损伤了1架“奥克斯福德”教练机。
6日当天,伊军被毙俘1000多人,而英军只战死7人,伤10人。
在5天的激战中,哈巴尼亚基地的英国空军共出动战机647架次,投下炸弹3000多枚,消耗机枪子弹11.6万盘。战斗中,英国空军阵亡13人,重伤21人,4人精神失常。而伊拉克陆军伤亡惨重,空军也损失殆尽。
德军来“帮助起义”了
富有戏剧性的是,就在盖拉尼的部队被“菜鸟”英国空军打得落花流水之际,5月6日,纳粹德国空军上校沃纳·容克被紧急召到柏林,德国空军参谋长授权他组建一支特别航空队开赴伊拉克,命名为“容克特遣队”,目的是“帮助阿拉伯人起义,发动反对英国统治的‘圣战’”。
5月11日,经过希特勒与维希法国元首贝当交涉,容克上校调集了14架Me110战斗机、7架He111轰炸机、20架Ju52和若干Ju90运输机,匆忙漆上伊拉克空军标志,取道维希法国控制下的叙利亚飞赴伊拉克。另外,希特勒说服墨索里尼,让意大利也派空军支援伊拉克人。
然而糟糕的开局似乎注定了这次任务的失败结局,由于此时的伊拉克人已成惊弓之鸟,当这支陌生的编队飞临巴格达机场时,竟遭到伊军地面炮火的拦截,一架He111轰炸机被击落,负责与盖拉尼联络的德军联络官当场身亡。
5月12日,英国侦察机发现伊拉克境内的摩苏尔基地竟然出现了德国战机。5月14日,英军一架轰炸机也在叙利亚的帕尔梅拉基地发现一架Ju90。16日凌晨3时15分,哈巴尼亚的英国空军轰炸了摩苏尔,打响了对德国空军的第一枪。
作为报复,3架He111当天上午也轰炸了哈巴尼亚,并击落了英军一架“角斗士”。次日,英军第94中队的4架“角斗士”和4架“飓风”战斗机增援哈巴尼亚,然而当天还是有2架“角斗士”命丧德军之手。
重兵压境,盖拉尼溜了
5月18日,英军从海法调来的援军终于抵达哈巴尼亚,但斯玛特却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倒下,与妇女儿童一起撤到巴士拉疗养。斯玛特精神崩溃其实并不奇怪,他只是一名航校校长,甚至算不上是军人,却在伊拉克人突袭之初承担了抵抗重任,而他的上级却远远避开,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约翰·亨利·D·阿尔比亚克接替了斯玛特的职务,继续指挥哈巴尼亚基地的英国飞机轰炸德军驻扎的摩苏尔基地,并为从巴士拉北上的第10印度师提供空中掩护,协助其逼近巴格达的门户——费卢杰。
5月22日,费卢杰争夺战的激烈程度达到顶峰,伊军在轻型坦克的掩护下发起最后一击,双方都伤亡惨重。哈巴尼亚基地共派出了战机56架次,击毁了40辆各式战车。
5月26日,姗姗来迟的意大利空军也抵达伊拉克。意大利空军的11架“菲亚特”战斗机频繁出动,企图阻挡英军从费卢杰向巴格达推进。哈巴尼亚基地的英国战机临危受命,承担起掩护地面部队的重任。
面对英军的强大攻势,为数不多的德意战机无力抵抗。到5月30日,巴格达外围的英军已达1200人,拥有8门大炮和许多装甲车辆,并对伊军实施分割包围。伊军部队兵无斗志,纷纷缴枪投降,巴格达机场也落入英军之手。
盖拉尼意识到战局已无可挽回,便带着贪污的军饷(1.7万第纳尔)逃往伊朗,之后又来到柏林,希特勒给他开出空头支票,许诺将视他为伊拉克流亡政府领导人。
当得知盖拉尼政府垮台的消息后,意大利人于5月31日从基尔库克退回叙利亚,临走前匆匆炸毁2架“菲亚特”战机。而德国“容克特遣队”直到6月10日才费尽周折从陆路逃回叙利亚,14架Me110战斗机、5架He111轰炸机和2架运输机均就地炸毁。
单纯从数量上看,纳粹轴心国在伊拉克的损失微不足道,但让他们备受打击的是,许多原来希望投靠轴心国的阿拉伯国家都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希特勒幻想的“反英圣战”就此化作泡影。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