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美国加州杏仁商会(Almond Board of California)上周在北京宣布,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美国大杏仁”(Almonds)更名为“巴旦木”,并称该组织“今后在市场营销、宣传等资料上将使用这一名称”。然而,利用虚假名称获取利润能否通过“改名换姓”方式逃避追责?
假冒杏仁 谁在获利
早在2007年9月,我国林业部门就针对容易引起歧义的“巴旦杏”(扁桃仁俗称)名称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结论是将扁桃仁的俗称“巴旦杏”更名为“巴旦木”,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2008年5月1日实施。
今年4月15日起施行的《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以及今年4月20日正式实施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都写得很明白,但是使用“美国大杏仁”这一虚假名称的当事人,对其“去伪存真”问题一直遮遮掩掩,试图混淆视听。
一些经济和法律界人士指出,长期以来,使用“美国大杏仁”这一虚假名称,导致了中国消费者“误认误购”,当事人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如今既不认错也不道歉,反而借口词典翻译问题进行搪塞,这样做是无法交代过去的。
北京科技大学理学院统计系教授、国际统计学会会员王见定计算发现,仅2006年到2011年,中国消费者因为美国扁桃仁假冒大杏仁在中国销售,至少多花费了185亿多元(以2011年价格为基准),其中大部分被中国经销商获取,还有一部分被美国经销商获取。
明知故犯 涉嫌欺诈
“美国大杏仁”假冒杏仁销售,导致我国杏仁产业蒙受损失。然而,当记者试图了解这一虚假名称的缘由时,有关当事人推得一干二净。
原美国加州杏仁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是中国业界根据英汉字典选择了这个名称。而中国食品土畜行业组织却表示,“Almond”中文名称来自海外,在国内约定俗成。言下之意,要么是字典的错,要么是消费者的错。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一份正式文件称,由于海关规定进口报关仍然使用“巴旦杏”“杏仁”这两个名称,因此市场上出现“巴旦杏”“美国大杏仁”等名称共同使用的情况,这些名称使用仍然符合国家规定。
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1992年以来,我国海关在进口美国扁桃仁过程中,其海关代码是0802,而“杏仁”的海关代码是0809,不会造成两者间的混淆。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将扁桃仁当成杏仁卖,以假乱真,对消费者造成误认误购,又是长期不改,很难认为这只是一种过失行为,而有故意欺诈之嫌。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指出,进口商明知故犯,属于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保护法起诉或索赔;其对于杏仁行业的损害,可以依据不正当竞争法,通过监管部门的行政手段处理;如果是以欺诈手段签订合同的,企业可以依据合同法向进口商追责。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