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开放前,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等一行专家带领媒体参观了这座博物馆。
原味呈现
步入博物馆,坡道一路通往地下,水闸、石板、木桩秩序井然地分布,而这就是700年前的原貌。水闸的入口似元代金元宝的曲线型,两根悬挂闸门的梁柱,在遗址内屹立不倒,悄悄述说着上海的前世。
木桩、木梁、木板、石板构成了水闸的主体结构,大块的石板与石板之间,用铁榫铆接,工艺水准相当高超。
地下空间一角陈列了原址考古发掘的文物,包括陶罐、瓷器、瓦当、铁钩、铁钉、钱币等。墙上展示出木桩、木梁、木板和石板的排列剖面。上海博物馆考古专家何继英介绍,这是对水闸原址原貌的原味呈现,展览陈列的展品,均为原址考古发掘的文物及在文物残片基础上的修复品。
钦佩先人
当年水闸建造工程的领军人物是任仁发,字子明,号月山道人,上海青龙镇人。根据任仁发的生平推断,此闸建于公元1324年前后。喜欢美术的观众或许熟悉其人其作,此次上海《翰墨荟萃——美国藏五代宋元书画展》中也有其画作《九马图》。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他领衔建造的元代十大水利工程之一。任仁发著《水利集十卷》中提到,他先后于1304、1308、1324年奉命在吴淞江上建造6座水闸。
参与挖掘的考古人员大为惊叹,无不钦佩我们的先祖建设者,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倾注的心血,让这座古闸至今屹立不倒。水闸下部,木桩林立,每一根木桩都恭恭敬敬地写有编号,证明每根柱子是从何处运送而来,应该放置在水闸何处。有些木桩上还能见到巴斯巴文(蒙古贵族文字,现几乎失传),足见施工之条理清晰。墨迹在水中浸泡了700多年后,目前依旧清晰可辨。
考古学家认为,这座水闸的建筑水准比起今天的很多建筑毫不逊色,先民科学的现场管理水平、尤其是建闸时的态度可能更加认真。陈燮君开玩笑道:“要是这个水闸来参评鲁班奖,肯定能评上!”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