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授熊本松在接受新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与建筑本体相比,加层部分的结构更加脆弱,也更易因外界的影响而产生隐患。
以这次的四川大楼为例,熊本松表示出现坍塌的原因主要可以分析为四个方面:首先,就是加层自身结构在建筑之初的设计计算上可能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强度上与原建筑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这两个楼面虽然是后期加层,但加建年代距今也有近三十年,存在一定的老化。
其次,在进行内部装潢的时候可能损伤了原先的建筑结构。据报道,有楼内工作人员称,他曾在七楼看到,除了楼内的柱子,整层房间之间的墙壁被全部拆除。如果事实确实如此,就很有可能造成楼面承重能力下降,继而引起坍塌。
再者,近期的低温也是事故的诱因。“虽然去年12月29日下午的雨雪还不足以对楼体产生影响,但建筑物也存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他表示,大幅降温确会影响建筑物的构件强度。
而加层用途的变化,熊本松认为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目前不少加层老建筑的隐患所在。比如一些老建筑的加层原先设计是用作居住,而后转为商业或饭店使用。“这除了改动楼层结构外,楼面的荷载也会出现变化。”他表示,如果客观上确实需要改变用途,在装修改建过程中也必须请专业人士进行设计,施工中尤其需要注意结构、受力方面的统一。
对于已加层的老建筑,专家建议在检测尚不存在风险的基础上,应该尽量维持现状,避免进行大规模改建。如果遇到隐患,则应该尽快报告房管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