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孩子跟学生差不多大,当然有资格做他们的阿姨。”柏玥萍说,她的岗位其实就是个教导主任,管老师怎么上课,但更主要的,还是要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如何学得开心,学得进步。
没想到,柏老师说的第一个例子,竟是要求一名叫小徐的男生,大学毕业时一定要领个女朋友回来。原来,小徐的家境十分艰难,母亲病休,一家人靠做保安的父亲维持生计。刚进高中时,小徐郁郁寡欢,学习也无精打采。于是,学校为他找到了经济资助的单位,柏老师也经常耐心地开导他,要勇于走出生活的阴影,成为一个阳光男孩。在大家的关心下,小徐很快便振作了起来,成功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临毕业时,柏老师又悄悄地将他叫到办公室里,让他协助批改一大堆作业,并说好是“有偿”的。其实,这钱是柏老师自己拿出来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懂得该学会自立了。柏老师还对他说:“在大学里除了要好好读书,争取再谈个女朋友吧,像你家这样的条件,谈晚了,好女孩都没有了呀。”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在大学毕业并被一家外企录用后,小徐果然将女朋友带到了柏老师面前。
人生就像马拉松
学生有问题找老师咨询,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柏老师并不完全赞同。高一年级的蔡颖怡、程立诚两位同学说,本学期学校的研究性课程没有校本教材,也没有规定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自由组织课题小组。柏老师给大家上了第一堂课《变化是不可改变的》,说的是世界之变、科学之变和人生之变,希望同学们从知识到思维、从能力到状态,都要紧跟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柏老师还给这门课立了个“规矩”,那就是不要一碰到问题就去问老师,最好不找老师,自己独立设计问题、独立探究,最后只需把结果报告给学校,当然,作为拓展性的学习,失败了或根本就做不出什么结果也不要紧,重在参与。
柏老师常说:“人生就像马拉松,不会输在起跑线。”她对学生有个特殊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自信,要用自己的自信和快乐去影响其他人。每届学生毕业,她都鼓励大家到了大学里一定要充满自信心,从“区重点”出来的人,一定要敢于和“市重点”的同学比个高下。所以,几乎每年都会有在大学里成功竞选上班长、学生会主席的同学回来报喜,说新川中学的学生,留给大学师生的最大印象就是“自信加踏实”。
教师要因材施教
这几年,作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新川中学,早已是声誉在外,高考成绩已经可以挤进市示范性高中的行列。但自从担任了学校管理教学的主任,柏玥萍觉得自己根本不是什么“官”,只是一名协助校长贯彻正确教育方针的实践者。这学期,学校提出教师要上“精致课”,组织大家集体备课。有些教师的教案被一次次地否定,自然会引起不服和争执。但柏老师对大家说,教案都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而设计的,不能为了怕争论而“走过场”。
而且,学校还鼓励教师要按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作为地理教师,柏老师曾指导了一名学生进行“川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课题研究,结果这名同学得到了全市中学生创新大赛的一等奖,而上台领奖的几乎都是来自“市重点”的学生。柏老师说,这个同学当时的数学不好,正是这次得奖,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也让他找到了个性发展的方向。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