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军的优势火力,志愿军创造性地将坑道作业发展到极致,美军在朝鲜最痛苦的回忆莫过于志愿军阵地上的堑壕和深深的坑道,这些工事和志愿军的顽强斗志使“联合国军”丧失了所有打破战争僵局的机会。
打破美军火力优势
美国远东空军司令部一直试图用空中优势抵消志愿军在地面上的兵力优势,到1951年元旦,美国及其仆从国向朝鲜战场投放的作战飞机达1800架,而一年后增加到2124架。1950年至1952年,美军对朝鲜的轰炸强度达到顶点,每昼夜达1200-1500架次,其中对志愿军防御部队威胁最大的是轰炸机。从1950年6月25日到1952年1月1日,美军在朝鲜战场投下15.4万吨炸弹及5215万升凝固汽油。
另外,美军还大量用战机支援战斗力不强的南朝鲜军队,为支援一个南朝鲜步兵师在正面宽10至15公里战线上发动进攻,美军会每天出动200架次战机。时任第19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曾说,他在前线不足0.1平方米的土层内挖出过287枚炸弹和炮弹弹片。
面对这种毁灭性的火力,志愿军必须积极寻找保存有生力量的方法,“既然天空是美国人的,那么我们就在地下想办法”。
1951年的夏季防御作战中,驻守在北纬38度线西段的志愿军部队率先开展挖掘地下工事的运动,他们最初挖掘的是一种“J”形猫耳洞,洞口隐蔽在背对美军阵地的反斜面山坡上,可躲避美军弹片及凝固汽油弹杀伤。不久这种防炮洞性质的简易工事得到改进,出现了相互挖通的“J”形猫耳洞,成为马蹄形的小坑道,坑道顶端则有2个出口,通向外面的交通壕,猫耳洞、坑道和交通壕共同构成有效防御体系。
用“弹片”挖地下长城
坑道作业的有效性得到证实后,志愿军司令部很快号召全军“综合利用位于山顶、山坡、山脚以及平原和山区地带的胸墙、堑壕和坑道,开展建造开放式掩体和坑道枪(炮)眼的运动”。从1951年春起,在北纬38度线的对峙前沿,志愿军展开大规模坑道工事建设。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长洪学智后来回忆:“(每个志愿军)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钎。”
当时超过九成的地下坑道是由步兵部队自己挖掘的,主要工具是十字镐、锤子、钎子和铁锹,在遇到坚硬的岩石后挖掘变得很困难。志愿军司令部紧急从国内调运风镐、混凝土搅拌机、气体压缩机等机械,加快了挖掘速度。战士们也想尽办法制造挖掘工具,由于阵地上有许多美军轰炸后留下的钢铁弹片,许多部队搭起铁匠炉,利用废弹片制造挖掘工具。仅志愿军第12军就建造了40多座铁匠炉,打制了1.6万件新工具,并修理工具7.5万件。
刚开始建造坑道时,志愿军还是以班、排为单位修筑自用的猫耳洞或山洞掩体。后来,坑道越挖越深并相互连接起来,变成了同地面交通壕和掩体相联的马蹄形坑道。至1952年5月,志愿军挖掘坑道7789条,长198.7公里,朝鲜人民军挖掘坑道1730条,长88.3公里。
炮兵的“坑道游击战”
这些地下坑道和交通线大都集中在朝鲜中部山区,美军装甲部队只能通过几条道路展开进攻,而道路两侧的制高点均被坑道工事控制,厚达50-70米的坑道保护层可承受航空炸弹和大口径炮弹的打击。每个坑道都设有火力点,配置机枪和反坦克武器,同时还有供掷弹筒手和狙击手使用的地下掩体。
志愿军还在坑道内设有火炮阵地。当然,在坑道内开炮十分困难,不仅射界会受限制,开炮后的烟雾也令人窒息。为此,志愿军设计出四通八达的“坑道炮网”,当需要打击敌人时,将火炮由机动坑道推到开阔的发射阵地,对敌进行急速射击后,再迅速将火炮拉回坑道,送到另一个坑道口,继续炮击敌军。
平时,坑道外的阵地上只设几个观察哨,放几个狙击手,美军阵地上稍有动作,志愿军就用榴弹炮、迫击炮隔着山头猛轰,观察哨修正弹着点。美军攻击前实施炮火覆盖,志愿军便隐藏在坑道内,当敌人的炮火一延伸,志愿军便迅速占领阵位。
1952年6月13日,志愿军第12军的一个连利用坑道火力点,在几小时的战斗中就消灭了美国第7步兵师近120多名官兵。
坑道内的生存和保障
志愿军的战时生存问题得到缓解,那么持久作战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由于美军经常攻击志愿军的补给仓库,因此到1952年上半年,志愿军的前沿仓库几乎都被置于坑道内。为此,在主坑道旁又开挖了很多专用坑道,包括厨房、食堂、澡堂、弹药库、食品库、水井等。
在美军持续不停的炮击和空袭下,志愿军部队往往要在黑暗的坑道内隐蔽数周。不过,要想在坑道里长期生活并不容易。为了照明,志愿军战士把手边能找到的许多东西都改造成了油灯,如在搪瓷碗、茶缸、罐头盒、炮弹壳等容器内加上一条灯芯,灌满豆油,就成了灯。一条60米长的坑道至少需要8盏油灯。然而,一个营的志愿军部队平均要把守16条堑壕和坑道,每月需200公斤豆油才能确保照明,每个军的部队每月需要消耗50吨豆油。这导致志愿军的食用油极为紧缺。
到了夏季,坑道内闷热难耐,而大部分水源都远离坑道,反而距美军阵地较近,美军火力封锁严密。水是生存的必需物资,志愿军后勤部队竭力为坚守部队提供饮用水和水果,在1953年上甘岭战役的坑道战阶段,志愿军司令部专门强调:“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记二等功!”为缓解水源压力,部队开始在坑道内修建贮水池和水槽,并趁着冬季封河,从江面上切割大量冰块,储存在地下冰库内。
“战争奇迹”战果辉煌
有了坑道工事,志愿军的伤亡明显减少。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联合国军”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1人;而到了1952年1月,“联合国军”平均发射660发炮弹,才能杀伤志愿军1人。1952年4月,“联合国军”以小部队向志愿军阵地攻击60余次,志愿军利用坑道进行防御,虽然美军曾一度占领不少表面阵地,但每当夜幕降临,志愿军就会从坑道出击,夺回阵地。
从1952年秋开始,志愿军转为依托坑道工事主动向“联合国军”进攻。9月至10月,志愿军进行全线性的战术反击作战,先后对“联合国军”连、排防御阵地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共60个目标进攻77次,经反复争夺,巩固占领17处阵地。1953年5月至7月,志愿军发动了夏季反击战役,进攻目标发展到“联合国军”的营、团阵地和师防御地域。
最激烈的坑道战发生在上甘岭。1952年秋,“联合国军”司令部决定集中兵力进攻正面中心地段的上甘岭-五圣山一带。战役关键是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得失,在这两个高地上,只有志愿军第45步兵师的2个连驻守。志愿军依托48条长10米以上的坑道,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进攻25次,营以下兵力进攻650余次,歼敌2.5万余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据统计,至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时为止,志愿军构筑的大小坑道总长达1250公里,堑壕和交通壕6250公里,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毕晓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