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爬格子的记者(现在使用电脑了)的酸甜苦辣我颇有体会,他(她)们每位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跑过多少山山水水,遇到过多少的“闭门羹”;我毕竟当过两届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副主席和十年《中国体育杂志社》的总编兼社长呀——
我自己亲自上阵写体育报道很少,只记得 在1994 年秋我作为领队率中国青年自行车队在澳大利亚珀斯参加 世界青年自行车锦标赛时,一到驻地就发现在这万里之外没有带记者,于是立即和随队的国际司李欣处长商量写了两篇报道,通过有关部门及时发回国内,这种报道抢的是时间、地点和准确无误的大赛运动员情况及其成绩。
我写的最多和最富个人特色的是几十万字的体育散文,深得其五味了,虽然有了时间优势,但文章下功夫却更大更深才行。
比如我写毛主席、周总理热爱乒乓球的纪实长文和他们与其他几位开国元勋喜欢跳舞的文章(见《新民晚报》2010年7月11 日的“红墙内外的舞步”)就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采访当时熟悉情况的领导、运动员、教练员和伴舞的队员,同样是时间、地点、具体情节一点也不能有误,因为这些都是影响过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大人物呀,来来回回核对查实才能上交报刊社,有的甚至于还得通过中央文献和党史及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才能发表。好在我一贯坚持文章严谨和真实还没出过差错失误使得文章被“毙”。
钓鱼散文也是我常在总局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我的《元戎百姓共垂竿》(人民体育出版社首印后,前后共印刷五次)。我写刘少奇、任弼时、叶剑英、朱德、贺龙、徐向前、罗瑞卿等党政军大人物垂纶休闲的运动。常常是案头工作做足了,如看他们的军队正式出版的传记、各种小说文章,采访他们的遗孀、儿女,如王光美(刘少奇夫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任远方(任弼时女儿,高级工程师)、叶选平(叶剑英大儿子,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薛明(贺龙夫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黄杰(徐向前夫人)、徐晓岩(徐向前儿子,解放军中将)和以上这些老首长的警卫和秘书,文章写好都要请他(她)们过目才行;当然我写作前和写作后还得去他们垂钓地看地形地貌,垂钓是什么河、湖、潭对面是什么山,当年周围是什么树和草。这样才能找到“感觉”,文章才能准确生动,才能感动读者,让读者读起来如身临其境。有的地点如徐帅钓鱼的东湖,我前后跑过两三次,搞清了徐帅和夫人垂钓时的准确位置和时间,写朱德垂钓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西山、中南海我都跑过几次。一次冒着大雨没联系上警卫部队进不去,对着西山大院绕了两圈,也算是先熟悉了雨中的外围吧!等了两三周,再约有关警卫部门,我总算进得大门深院,得见朱老总当年多次垂钓的修竹碧水之深泉长流的宝地一方和他常年居住的西山院落。
当这些体育散文和报道发表在各地报刊上尤其获得全国比赛奖项时,这又好比是钓手擒获了大鱼、渔夫满仓而归般喜悦和幸福了!
2013年春夏之交于京城苹花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