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实在不一般
许多人曾经在中学美术课本里看到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当时都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如何帮助普通观众理解安迪·沃霍尔?夏纳笑道,这可能是全世界“普通观众”最普遍的想法,乍看安迪作品,很多人会说,“这种东西我也能做出来,这么简单。”事实上,如果看过195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素描,就会知道他是非常优秀的创作者,就会了解他的艺术功底。
他与中国有缘分
夏纳告诉记者,安迪·沃霍尔1982年曾以私人身份访问过中国,去了北京和香港。不过他的作品这次是首次来到中国大陆。安迪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大师,和梵高、毕加索、达利相提并论。安迪当时来中国,目的是到香港为企业家制作作品,顺便到中国内地来走走,他还爬上了万里长城。本次展览中有安迪·沃霍尔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照片,背景是天安门城楼。
一生痴痴迷梦露
颜色各异的梦露肖像是安迪·沃霍尔在1962年梦露去世一周后创作的。他用这件作品,将自己的名字和梦露永远连在了一起。夏纳透露,事实上,安迪·沃霍尔为很多人画过肖像,但他和梦露却并不相识,也从没见过。
安迪·沃霍尔一生非常痴迷梦露,尽可能收集有关她的所有照片。甚至从公共图书馆借出梦露的照片,没有再归还。安迪·沃霍尔留下的档案里,有很多梦露照片,背面敲着图章NYPL(纽约公共图书馆)。
他从小渴望出名,这和他贫穷的童年有关。他十分勤奋,最终成为美国波普艺术的教父。生活里的安迪·沃霍尔非常谦卑,愿意聆听别人,很多高档次派对和名流都愿意邀请他,但他更愿意在热闹场合里做一个旁观者。他走到哪儿都爱戴着银色假发,也带着录音机,录下与别人的谈话。
15分钟即永恒
当下,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绝对是美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最大热门,从展览数量来说,他是第一的当代艺术家,拍卖叫价最高,作品争相被人收藏。1980年,他的作品在拍卖场上比较低落,很多评论家说他的作品无聊单调,没有深度,贬多于褒。1987年死后,他的声誉再度崛起。
沃霍尔曾说:“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预测到大众媒体时代的来临,并扬言在潮流急转的时代,再轰动一时的人与事也最多只有15分钟的知名度,潮流寿命还比不上用完即弃的纸尿片。
安迪·沃霍尔曾称:“我认为我的作品不会有持久的价值”,但他没有想到他刺激和衍生出了更多的艺术生命,让他的作品成为永恒。所以,夏纳为此次亚洲巡展的主题命名为“15分钟的永恒”,15分钟在日语和汉语里都有特定的表述,汉语里叫“一刻钟”,因而也有“永恒一刻”之意。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