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音乐会上演的田丰作品中,印刻着时代痕迹的交响合唱《毛泽东诗词5首》,曾经走红大江南北。而作为“重头戏”的合唱组曲《云南风情》,尽管创作于1985年,却呈现了田丰人生轨迹的走向。那年,他从北京来到云南,一头扎进偏僻的少数民族村寨,一待就是十多年。也许,他最初的愿望是想从民间音乐中捕捉创作灵感。但当真正融入到村民们的生活中之后,他的志向、情感、心态,从采风人、体验者向民族文化保护者、甚至“殉道者”,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云南26个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现在的学者可以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去研究、提炼这笔蕴藏于民间的文化财富。但身为作曲家的田丰,当时感受到了浩瀚文化财富的强大力量时,他只能像苦行僧般以一己之力用毕生的精力去保护。
田丰病逝数年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被重视,悄然兴起的“原生态热”,甚至促使来自村寨的各民族歌手登上了青歌赛的舞台。其实,田丰在那些岁月里默默进行的,正是这些工作。那些年,他掏出积蓄创办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为招收学员,他四处奔波,顶着压力和误解,到村寨说服人们……
传习馆因难以发展而无奈关闭后,他郁郁回到北京,被查出患了肺癌,不久即撒手人寰,但田丰的“失败”所产生的影响,后来扩展到了全国。当生存于民族土壤的民间艺术,被旅游开发、过度包装,折腾为缺少根基的文化碎片时,政府部门、文化人士开始重视、呼吁和努力。他们发现,田丰已经为这项平凡而又伟大的保护工作,奉献了他的最后一段人生。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