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再过几天,“五一”劳动节就到了,位于黄兴公园内的上海院士风采馆又将迎来不少游人的参观。作为精神劳动者,院士的劳动价值往往只能体现在成果上,然而在院士风采馆中,墙上的布置将精神劳动者不为人知的艰辛转换到艺术的形式中,让参观者直观地“看到”了院士们的劳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种手写的符号和公式布满墙面,却让人直观感受到他们的劳动过程与形式,他们就是反复在这样繁琐而枯燥的思考中,不断在失败中前行。
翻开院士风貌的大书
黄兴公园内的这座院士风采馆,选取的是现在上海或者曾经在上海工作过的院士两百多人,他们承载着太多太多的精彩故事等着我们去了解。
远远望去,院士风采馆就像绿树丛边摊开的一本大书,入口处还专门设置了一架大书橱,有将近7米高,里面放的都是院士们的专著、手稿或者是他们钻研过的书籍。据说,这是画家陈逸飞临终前的最后一份手稿中的设计意象。
要让普通人了解这些高深莫测的院士和研究成果,既不能太学究,也不能脱离科学的严谨。让人感受深刻的首先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研究植物分子学并提取药物成分的院士业绩,就被很童话地表现出来:在一片翠绿的树叶上打上灯光,光下走出一行行童话般的文字,叶子旁边闪出一个个药物成分或者成品的动画模型,甚至连功用、功效都比划得图文并茂,难怪这架玻璃柜前围满了少年人,抄抄写写,还不住地小声惊呼。
据说,在开馆日里,院士馆里最多的参观者是孩童、少年和高中生;翻开台上的留言簿,他们的“墨宝”也最多:“原来院士小时候也哭过”、“科学探索的道路真艰辛,他们真伟大!”“院士原来也和我们一样啊!也和我家爷爷奶奶一样啊!赞!”这些稚气的话语证明孩子们读懂了这本院士风采的大书。
搞好形式真的不容易
院士们从事的工作领域对于平常人来说毕竟是高深莫测的,要如何表现院士们的人和事,才能吸引参观者,并给参观者启示,实在不容易。但为何有这么多人走进来,有这么多学校甚至幼儿园组织前来?
说到底,形式是关键,环境是核心。这里的馆内环境把科学的高深和神圣渲染得淋漓尽致,当你走在群星闪烁、光线幽暗的科学小道上时,背景声音是科学家不住地说出的探索感言:“人的少年时代就是在筑桥墩,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李国豪)、“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苏步青)、“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吴孟超)……这样的环境里,听到这样的话,定会刻记一生,咀嚼一生的;在这里,当你想了解一位科学家,一揿按钮,微电影就“撒”上台面;抬头张望,天上到地下,到处都是如影随形的科学“卡通”,甚至有点“萌”:在这里,你被浓浓的“科学”包裹着,浸泡着,你就做一块海绵吧。
形式到了位,环境出了彩,场所意蕴当然就有了品和位,院士们的风采当然就容易入眼、入耳、入心,说不定在一些人参观后,就将“院士”当做偶像,他们的话就成了座右铭,他的成就就成了励志的“航标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