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面向政府部门开通试运行。截至本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5年立法规划”建议384个,张春景等多位人大代表提出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纳入立法规划。那么,在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上,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平台功能将如何依法有效地提升“上海诚信”?
婚姻登记信息“用途多”
■ 信息归集查询:采集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公用事业单位等产生的各类信用信息,形成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为政府部门、信息主体和信用服务机构提供集中查询、信息发布服务。
目前,市民办理63类社会事务需要出具婚姻证明,涉及:房屋买卖、房屋贷款、房屋产权登记;财产公证、出国公证;派出所户口申报、迁移;申请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办理保险事宜;用血需要等。出具婚姻证明,就要查询婚姻登记信息。本市最早从1952年12月开始实施婚姻登记,2002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实时联网登记”,目前全市整合婚姻登记信息超过700万条。
将婚姻登记信息纳入全市公共信用服务平台,既能提高婚姻登记机关办事效率,满足公众婚姻出证需求;又能有效预防重婚、骗婚等违法行为。同时,如果各部门能共享这些信息,市民办理“63项事务”就更便捷,也更有利于培育社会信用体系;而各部门之间如何使用公民婚姻登记信息,既方便办事,又保护隐私,亟待地方立法予以明确规范。
监测预警让“老赖”赖不了
■ 信用监测预警:根据政府部门的监管要求,汇总分析相关数据,形成分析报告和信用预警,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进行信用监测。
让“老赖”还债,法官们曾遭遇“执行难”——被执行人寻找难、法律文书送达难、可供执行财产线索发现难。伴随征信系统的完善,目前的技术手段足以让“老赖”赖不掉。
来自市高院的信息表明,全市法院加强与公安、工商、税务、房地、劳动社保、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推动信息对接共享,提高效能。目前,通过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上海银监局、市高院与全市33家银行签订协议,以电脑网络专线连接的方式,对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信息进行“点对点”集中查询;其中,被执行人的查询范围从最高院和人民银行总行文件规定的“自然人”扩展到“企业法人”。迄今,全市法院已通过这个系统查询相关银行账户信息110万条,4000多件执行案件的被执行人信息纳入相关征信系统。
2011年《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决议》实施后的一年内,市高院通过公安机关协助查询10073次,协助查控682人次,执结512件案件,执结标的额达5710万元;1164人次被执行人被限制出境,6049人次被限制高消费,司法拘留424人次,18名被执行人被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和非法处置查封财产罪等追究刑事责任。 今后,平台的监测预警功能将让“老赖”事后“赖不掉”,事前“赖不成”。
收入核对和“5.7个百分点”
■ 信息联动监管:为政府部门在日常监管、综合整治、联合执法、行政审批、资质评定、公共资源分配中实现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200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居民收入核对中心,目前纳入核对范围的事项有廉租房申请、经适房申请、低保申请。
2010年7月,本市经适房试点共有2418户家庭进入经济状况核对,有201户家庭不符合申请条件,检出率约9.1%。这些家庭自愿退出申请,无一例投诉,公共财政由此节省约6600万元。2011年,检出率为8.4%,较2010年下降0.7个百分点;2012年,检出率为3.4%,较2010年下降5.7个百分点——这表明申请家庭的诚信意识在逐步提升,而居民状况核对这一技术手段有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
目前,居民收入核对中心比对系统涉及8个领域,包括社保、公积金、税务、民政、车管、房管、证券、商业银行。今年,核对系统向市工商局获取居民开办或拥有企业的信息。
伴随居民收入和财产来源日益多元化,核对系统也在不断升级;居民收入核对系统和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之间,也将依法互动,合力推进“上海诚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