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将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生猪和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按照协议规定,双汇将为每股史密斯菲尔德股票支付34美元。如果收购顺利完成,将创下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的最大金额纪录。
分析人士认为,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并不是为了进入美国市场,而是利用这家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公司从美国向中国出口猪肉制品,并学习如何经营一家国际化肉类加工企业。前几年“瘦肉精”事件令双汇的声誉受到影响,各类食品安全丑闻已经损害到中国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信任。利用美国品牌,双汇希望使消费者将其与更高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帮助消除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不信任。
此外,这次收购将增加美国员工的就业,史密斯菲尔德目前共有员工3.6万人,预计将来员工可增加到7万人。同时,双汇希望公司管理层全部留任,如果收购成功,该公司高管和资深职员将可获得总计近4800万美元的留任奖金。这些有利的条件都增加了这宗收购交易获得美国有关部门的放行的筹码。因此,双汇这次收购重点在于品牌,打的是国内市场。
两周前,双汇宣布将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创下中国企业并购美国公司最高金额纪录。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潮愈演愈烈的又一个证明,这轮海外并购潮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方面并购金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中国人正在学会如何海外并购,因此,这轮堪比当年日本的海外并购潮,也日益被世界接受。
并购从收购资源开始
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最大海外并购案是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中海油于2012年7月宣布,与总部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尼克森公司达成协议,将以151亿美元收购尼克森,今年2月26日,中海油宣布完成了这笔最大的海外并购交易。
中海油此次收购,可以说是2005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缩影,就是主要收购海外资源资产。收购尼克森就是一个典型,因为该公司分布在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墨西哥湾和尼日利亚海上等全球最主要产区的资产中包含了常规油气、油砂以及页岩气资源的地方。而中海油类似的收购已经持续了7年,这几年重大收购项目有:
● 2006年1月9日 22.68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OML130)的45%的工作权益。
● 2010年3月14日 斥资31亿美元入股阿根廷Bridas Corporation 50%权益。将间接持有阿根廷第二大油气勘探与生产商 Pan American Energy(PAE)约20%股权。
● 2010年11月16日 购入切萨皮克鹰滩页岩油气项目33.3%权益,交易价格为现金10.8亿美元,以及4000万美元的调整款项。
● 2011年7月20日 收购在加拿大多伦多交易所上市的加拿大油砂开发商OPTI全部股份,该交易总价约为21亿美元。
● 2012年2月21日 收购英国图洛石油公司在乌干达1、2和3A勘探区各三分之一的权益,交易总对价约为现金14.67亿美元。
除了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这几年都进行了一系列类似的海外资源收购,相当一部分资源类的上市公司,这几年或多或少进行了海外并购,如中金岭南、铜陵有色、江西铜业,吉恩镍业、驰宏锌锗、兖州煤业、开滦股份、广汇能源、紫金矿业、豫光金铅等等都有海外收购的案例,涉及加拿大、澳大利亚、非洲等地许多矿产,可以说,收购海外资源是中国企业早期海外并购的主流。
中国这30年的高速发展,消耗了大量资源,资源需求更有急迫性,进行海外收购资源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并购扩展到各个领域
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发现,缺的不光是资源,还有技术、品牌等等,于是,一些龙头企业将眼光瞄向海外企业,海外并购的领域大大扩展,从工业制造、食品、科技到金融、房产、旅游,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中国企业进行并购。近几年影响较大的海外并购案有:
● 2010年 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
● 2012年4月 三一重工联合中信以3.6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100%股权。普茨迈斯特公司是全球最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
● 2012年5月 大连万达宣布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院线运营商AMC entertainment,并承担AMC的所有债务。AMC是美国第二大院线运营商,在美国及加拿大拥有5000多块银幕。
● 2012年12月 工商银行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控股股份,交易总额6.5亿美元。阿根廷标准银行是南非标准银行在阿根廷的一家全牌照控股子银行,在阿根廷80家金融机构中排名第12位。
今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涉及的国家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商务部统计显示,今年1~4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的204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95亿美元,同比增长27%。
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将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生猪和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按照协议规定,双汇将为每股史密斯菲尔德股票支付34美元。同一天,复星医药宣布以2.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生产企业95.2%的股权,成为我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一笔对以色列的并购案。
6月3日,SOHO中国曝出将以7亿美元收购位于美国纽约的通用汽车大厦40%股权,这有望成为中国赴美最大的一笔不动产投资。
这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从资源发展到企业、技术、金融、文化、房产……这种大规模的收购很容易让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对美国资产的大规模收购,引起世界惊呼。
“走出去”分为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中国打开通向世界大门,从“引进来”逐渐走向“走出去”,走出去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早期是“资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主要是企业在海外设一些分公司,为了中国产品走向海外,推销到世界各地。新世纪后,中国企业进入第二个阶段,即“资本走出去、资源买回来。”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资本走出去、东西买回来。”也就是通过收购,获得国外公司的资源、品牌、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做大中国市场。
这一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为的是做大中国市场,收购更符合实际,因此,遭遇的阻力可能要小一些。前几年收购资源遇到很多阻力,如2005年中海油拟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就遭失败。
但是,这次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在美国的反响较为缓和,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一交易中并不是中国出口美国,而是反过来。因此,双汇这次收购重点在于品牌,打的是国内市场。事实上,这几年由于国内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中国食品企业越来越看重国际品牌,海外并购越来越多,如光明食品最近收购了维他麦(Weetabix)。
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近年一桩又一桩大规模海外并购,不仅折射出中国企业力求拓展市场的野心,也反映了美国、欧洲等地区经济形势欠佳等外部因素变化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契机。应该说,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海外并购是有利的。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几年摸索,中国企业正在学会如何进行海外并购,如何将品牌、技术、资源、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由此,尽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手笔越来越大,但日益被世界接受。比如,万科计划今后将海外投资的比例增加到20%,到美国造房子,王石给出这样几个理由:第一、去发达工业国家取经,为中国的城市改造做准备;第二,平衡公司的投资;第三,追随客户,“因为中国的买家去了美国,所以我们去了”。
中国企业需要加紧布局,主动出击,全方位融入世界,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强调,在新的全球化经济中,中国企业将不再只是“追随者”和“融入者”,而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引领者”。 本报记者 连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