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次把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宗教伦理联系起来,认为正是宗教伦理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这种伦理用最通俗的字眼来表达,就是辛勤工作、不断增加资本,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
以此比照巴菲特这个年逾八十,却依旧精力充沛,准备一直买下去的老头,严丝密缝,如假包换。他只管买、买、买,好像自己一直还要活、活、活下去一样,也不将赚来的钱用于世人能够看得见的享受。世人可以用各种动机来揣测他,然而他真正的想法或许始终不为大众了解。大众以为,这样买买买、这样赚赚赚总要为了什么,否则岂不是锦衣夜行一场空?但对巴菲特而言,这本身就已是目的了,或许他不为别的什么了。
那么,我们的企业呢?当我们踏入国际市场,当我们有了足够的资本力量,当我们可以去买买买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来源或者动力究竟是什么?鉴于从鸦片战争以来在国际舞台上总是吃这样或那样的亏,能够花钱将对方买过来,在最隐秘的心理上当然让国人自觉不自觉会感到满足,不由自主就会联想起民族自豪感、民族优越感之类。
然而,市场本来就是买卖的地方,更何况,中国人还有传统俗语说“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在市场上,只要你的价位出到足够高,几乎一切都能买过来。可既然买不是目的,买也不能真正产生自豪感、优越感,那么,买来的究竟是什么(便宜货还是烫山芋),买来之后怎么办(趁热打铁还是叫苦不迭),恐怕是更大的问题。
明清年间,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据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人,只要赚了钱,就要去买,买土地,很妥贴地将钱换成不动产,觉得只有这样才安心。财富的积累总是这样一次次沉淀成死的土地,而不是被用于有效的扩大再生产,从而也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如今,我们新的“有钱人”正在国际舞台上“买”,但愿他们的“买”是通向中国梦的捷径,而不是穿着新鞋走过去的老路:只买来一些虚幻的自豪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