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中国企业 “走出去”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对外投资规模将大增
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师兼研究部总经理廖群近日表示,中国企业大举“走出去”的条件正日益成熟,预期今后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长两成以上,至2017年将超过2000亿美元。
廖群在最新中国经济报告中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即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在过去10年取得了跨越性进展,投资流量与存量分别年均增长47.9%和35.2%。但各项指标表明,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仍远不相称。中国企业有必要进一步大举“走出去”。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卢进勇也认为,中国对外投资比例太低,以2011年为例,中国人均对外直接投资仅为56美元,而美国人均为800美元,世界人均为161美元,中国尚无法与一个投资强国画上等号。
因此,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扩大将是未来的趋势。6月6日,在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表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不断释放出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给国外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预计今后五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4亿人次。
走出去要学会适应
当然,中国企业大举“走出去”的各项条件虽然正在成熟,但面临的挑战仍是巨大的。廖群表示,外部挑战来自于国外投资保护主义的盛行和全球投资市场风险的上升;内部挑战则在于自身海外管理经验的缺乏、国际投资环境评估的不足和国际性人才的缺位等。他认为,克服这些挑战的关键是中国企业做强自己。
“走出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方面,中国很多企业都有体会。刚刚在成都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上,TCL董事长李东生说:“中国企业要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就必须提高海外市场份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年,也是TCL国际化不断加快的十年,目前TCL38%收入来自海外。”
同时,他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比较痛苦,企业必须学会适应,必须做好本土化,否则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很大。
中国企业这几年“走出去”也有很多教训,如何克服水土不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中国企业这几年收购的很多海外企业,大部分都是走下坡路甚至亏损的企业,因为收购这样的企业相对容易成功,然而,要将这样的企业变成一个好的企业难度很大。比如——
● 2004年7月,TCL集团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成立合资公司TTE,带来的却是TCL2005年、2006年连续2年的亏损。由于欧洲业务持续亏损,TTE欧洲公司2007年4月申请破产清算。然而,破产之后TCL还遭到2.11亿元的索赔。
● 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同样遇到整合难题,IBM之所以愿意将PC业务转让给联想,主要也是PC业务处于下坡路,IBM准备转型。而联想收购初期效果也不好,2009年还出现巨亏。
好在中国有广大的市场,经过不断磨合,这几家中国企业也逐渐走出困难,TCL与联想这几年业绩逐渐上升,TCL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也逐渐提高。
如何整合市场是关键
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文化整合被认为是个大难题,前不久,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告诉瑞典电视台,沃尔沃轿车的内饰“让人感觉太过北欧化”。这句话也被认为是双方文化不合的佐证。然而,在上海车展上,沃尔沃销售与市场营销高级副总裁道格拉斯·斯佩克表示,两者间的文化冲突相对较少,因为沃尔沃和吉利属于同一控股公司,而不是像中国常见的合资公司那样,合资方分属不同的拥有者。
吉利能够收购沃尔沃,原因在于沃尔沃连年亏损,而李书福的思路是将沃尔沃买到中国,计划在中国设厂,沃尔沃希望到2015年在华销量达到20万辆,而去年只有4.2万辆。因此,收购能不能最终成功,如何整合国内国际市场才是关键。
万达集团收购的AMC虽然是美国第二大院线运营商,但同样是亏损企业。那么,万达为什么要花大价钱去收购这个烂摊子?王健林表示万达将来要在全球娱乐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到2020年,万达将要占据全球电影市场约20%的市场份额,接下来,万达还将对欧美等国大型院线进行并购。”
如何整合这些市场最终获得较好的收益,是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的一个难题。虽然收购本身就是一个难题,但收购之后的运作更难,眼下中国企业迈出的仅仅是第一步,我们还没有看到海外并购之后能获得很好收益的案例,因此,“走出去”还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连建明